“我请求您,对我的祖国提供更多切实的帮助,它一直如同法国人民那样热爱着您,并且热切地希望能够和您站在一起……毕竟,在此时此刻,哪怕您再微不足道的帮助,也能够挽救许多人的生命。”
年轻的音乐家肖邦,以最诚恳、最谦卑的态度,向年轻的君王提出了请求。
然而,这个请求,却比他想象中更加沉重许多。
艾格隆没有立刻回答,微微皱了皱眉头。
他应该怎样答复呢?跟一个从小就学习音乐、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天才,解释一系列牵动欧洲政局的问题,解释他作为皇帝所不得不思考的方方面面吗?
这没有任何意义。
片刻之后,他只能轻轻耸了耸肩,试图让场面不再尴尬,“先生,您是一个优秀的音乐家,而不是政治家,我请您过来,也并非是讨论一个国际政治问题的,是想分享您的天赋。所以,我们现在最好先来欣赏一下您的演奏吧?”
其实这措辞已经不太客气了,哪怕再怎么不通世故的人,也能够听得出来,皇帝陛下的话里暗藏着“到此为止”的警告。
如果是正常情况,年轻的音乐家当然会懂得适可而止,不再谈论边界以外的话题,只是在此时此刻,故国正在危难当中,多少仁人志士都在为民族自由而浴血奋战,然而波兰之外的所有国家都对此不闻不问冷眼旁观,好像这些灾难都是“天经地义”的一样。
作为一个热忱的爱国者,他好不容易得到一个面见强国君主的机会、而且这个君主很明显对波兰公开表现出了好感,这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无论如何,他都想要借机再为自己的同胞争取一点东西。
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可以挽救人的生命,算是尽了自己的心意。
“也许对您来说这只是一个国际政治问题,但对我们来说却是生死攸关的问题,陛下。”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年轻的音乐家大着胆子继续向艾格隆进言,“如今,我的同胞正在为自由而浴血奋战,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祖国饱受蹂躏,我没有办法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边和您谈笑风生,一边向您演奏献艺,这实在太残酷了……”
说到这里,肖邦悲伤地叹了口气,“陛下,我知道,无论我现在做什么,我都无法改变大势,我的祖国将难逃劫数,被黑暗的深渊所吞噬……也许甚至我此生都没有机会返回祖国。但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自己可以略尽微薄之力,帮助祖国少受一些痛苦。请您原谅我的冒昧。”
肖邦的话情真意切,充满了爱国者的衷情,以至于艾格隆一时都有些感动,不忍心再呵责对方。“我能够理解您的心情,一个爱国者在哪儿都会得到尊重的,哪怕他的敌人也会如此。不过,我也要诚实地告诉您,正如您爱波兰一样,我也爱我的国家和我的人民,我必须为国家的前途和民众的福祉负责,所以我不能去拿这些去冒险,让国家投入到一场无端的纷争当中,法国人民过去所承受的灾难,并不比您的民族更少,它也会疲倦,它也需要需要休息……我出于义愤会对波兰进行声援,会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除此之外,我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我想,您应该也可以体谅我吧?”…。
艾格隆的回复既温和却又斩钉截铁,于是年轻的音乐家顿时就陷入到了悲凉的绝望当中。
这就是欧洲对波兰下达的判决书了——冷眼旁观。
哪怕是对波兰人民最同情的君主,顶多也只能做到这里了。
世界并不公平,而是赤裸裸的弱肉强食,他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一瞬间,失落和悲痛,让他颓丧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反而是特蕾莎,不忍心看到音乐家如此痛苦的样子,忍不住开口打了圆场。
“肖邦先生,您的一片爱国热情我们都已经完全感受到了,我个人对此表示由衷的钦佩。当初波兰面临沦亡的时候,我的曾祖母特蕾莎女王就曾经感到由衷的同情,而且她也希望,波兰民族能够尽快从灾难当中恢复过来。眼下,虽然这场灾难看上去势不可免,但是出于基督徒应有的仁爱之心,我愿意以个人名义出资捐助一些食物和药品赠送给受难的波兰人民,并且号召国内的天主教修会和慈善人士给予捐助,也许这不能缓解战火带来的残杀和困苦,但至少也可以挽救一些生命,多少也算是尽一点心意了,您看如何呢?”
年轻皇后的温言安慰,让原本颓丧痛苦的音乐家稍稍振奋了一些精神。
虽然特蕾莎并没有说自己要捐多少钱,但是可想而知,以她法兰西皇后的身份,捐款不可能太寒碜,而且她公开在社会上发起一场帮助波兰难民的募捐活动,必然也会带动一股社会风潮,募集的善款肯定会更多。
虽然这不可能改变波兰即将面临的命运,但确实已经“够意思”了。
而这也代表着,肖邦大着胆子向两位陛下进言,并不是在做“无用功”。
好吧,至少我对波兰人民的贡献,超过了任何一位流亡者了……带着些许苦涩和庆幸,年轻的音乐家心想。
而这时候,他对两位陛下也充满了感激和好感,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他们对波兰人的帮助,比世界上其他所有人都更多了。
“两位陛下,请允许我代表我个人、以及我所有受苦受难的同胞,真诚地谢谢你们。”他再度躬了躬身,然后以最大的热忱向夫妇两人献上敬意,“我们会永远铭记两位的好意,无论遭遇什么,波兰不会灭亡,我们对法兰西皇室的敬爱和友谊,也绝不会消亡!两个民族将永远会是朋友,而我个人,就是这份友谊的产物。”
其他人说这种话就像是套话,而肖邦说出来却是事实——因为他本人,就是“民族友谊”的产物,他的父亲原本是一个法国人,后来移民到波兰担任了家庭教师,因此让小时候的肖邦得到了最基础的音乐教育。
父系血缘并不影响国家认同,既然生在波兰长在波兰,所以他自认为是波兰人毫无问题,波兰也会将他看做是民族骄傲。…。
说完之后,他又把话题转移到了自己身上,“很抱歉,因为我个人的一些私心,耽误了两位陛下的时间,我一定会尽我所能让您们感受到音乐的美。”
“那就有劳您了。”艾格隆淡然点了点头。
不过,虽然表面上很平淡,但是艾格隆内心却有点小激动。
说实话,因为肖邦在“未来”享有的鼎鼎大名,艾格隆根本就不怀疑他的水平,他早就做好了“大饱耳福”的心理准备。
因为肖邦英年早逝的缘故,所以他创作的曲子虽然流传于世,但是他个人的演奏却没有留下任何记录,只能由当时人的回忆录、以及他的学生的记述和演奏才能够得以管中窥豹,却没有人能够再亲身体验,这诚然是一种遗憾。而现在,艾格隆却可以“重现”这种视听盛宴,他利用自己的权势,轻易就招来这样一位天才音乐家和演奏家为自己献艺——不得不说当皇帝确实很爽。
既然不再有争论,那他们自然也就没有再闲谈,而是一起走到了特蕾莎的琴房当中。
作为皇后,特蕾莎的琴房当中自然有着最高标准的配置,光是名贵的钢琴就有好几台,平常特蕾莎会弹琴自娱,而今天,她自然就扮演听众的角色了。
在夫妇两个人的注视下,肖邦在琴房里踱步着,看了看几架钢琴,还试了试音色,最终选定了其中一台钢琴,在它之前落座。
一坐上座位,双手触摸到琴键,年轻的音乐家脸上原本那些颓丧和紧张都完全消失了,而是浮现出了一种沉浸于自己世界、旁若无人的神态——同样也是一种属于天才的傲慢。
虽然眼下他是一个流亡者,在世界上没有寸土,但是他却是琴键上的国王,并不比任何人卑下。
一看到音乐家此刻自信昂扬、旁若无人的神情,夫妇两个人就下意识地对视了一眼,然后特蕾莎悄悄地挽住了丈夫的手,再轻轻附在他耳边小声说,“殿下,光是这副神态,看上去他一定才能不凡呢……”
特蕾莎热爱艺术尤其是音乐艺术,当初在维也纳的时候就经常观看演出,甚至还赞助过贝多芬这样的一代巨匠,她对艺术家的“眼力”自然也超过了常人,所以哪怕是看着肖邦此刻的样子,她都能够感觉到那种天才的气质。
“我也觉得。”艾格隆只是微微一笑。
就在夫妇两个人的窃窃私语当中,年轻的音乐家已经调整好了状态,接着,他的双手开始在琴键上慢慢跳动,接着,一段段流畅的乐声开始从钢琴的腹腔当中倾泻而出,并且瞬间充塞到了两个听众的耳中。
这琴声,先是柔缓,宛如轻声的呢喃,然后逐渐激烈急促高亢,仿佛透露出演奏者此刻忐忑不安又不舍的心情,演奏者的手指在琴键上舞动着,仿佛在其中倾注了一股激情,而这股激情也在乐声当中逐渐感染了听众,让他们在音符的跃动当中感受到了和演奏者精神上的共鸣,时而起时而伏,在舒缓和急促的乐声当中流连忘返。…。
直到音乐声渐渐停歇,艾格隆夫妇才从这一场精美的表演当中回到了现实。
虽然他们聆听这一首曲子只有短短几分钟,但是他们却轻易地从中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天赋。
“啪啪啪。”夫妇两人不约而同地轻轻鼓起掌来,虽然这掌声非常轻,但也代表了他们对年轻音乐家的赞许和尊重。
这是只有两个听众的个人演奏会,但这两个听众的“分量”,却高过了千万个观众。
“肖邦先生,看来,瓦莱夫斯基伯爵说得没错,您确实是个天才啊!”这一次,热爱艺术的特蕾莎忍不住先开口了,“不过……我有个疑惑,您刚刚弹奏的是什么曲子呢?我好像之前没有听过,是我孤陋寡闻了……”
“皇后陛下,这并非您孤陋寡闻,而是这首曲子是我个人于1827年创作的一首E大调练习曲,您没有听过很正常,我甚至都没有为它想好名字——”肖邦尽量平静地向特蕾莎解释,但眼中却又有着难以掩饰的得意。
天才当然会因为自己被“识货”的人赞美而开心,更何况这还是一位皇后呢?
“开场不用名曲,而用自创的曲子向我们献技,这是何等的自信啊!”特蕾莎忍不住看向艾格隆,向丈夫感慨,“等等,1827年……那时候您不是只有17岁吗?17岁就能够有这般天赋,太厉害了!”
特蕾莎禁不住万分感慨,她终于见识到了“天才”的含义,而艾格隆哪怕心里早有准备,也忍不住心中暗自咋舌。
当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夫妇“创业”的时候,也还不到17岁。可见想做大事,必须要从年轻的时候开始。
“肖邦先生,这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无论是曲子,还是您个人的演奏。”他真心实意地向肖邦恭维,“此刻,我非常高兴能有机会亲身体验您的演奏,我也感谢瓦莱夫斯基伯爵,让我没有错过您这样的天才……我敢说,您一定会成为一位传世巨匠,因为您的天赋无与伦比,而这一切都是经过我双眼双耳认证过的,绝不会有错!”
面对两位陛下真诚的恭维,肖邦面色微微发红,他又站了起来,躬身向夫妇两人致谢。
他知道,就凭这对年轻夫妇几句话,原本籍籍无名的他已经在法兰西、乃至欧洲立住了脚,算个“角儿”了。
自古以来,艺术家都需要贵族的捧场,拉斐尔得到了教皇尤里乌斯二世的赏识,达芬奇得到了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厚待,众多艺术家被哈布斯堡皇帝提携……例子不胜枚举。
而今天,他也有了自己的捧场者了。
试问在如今的欧洲,还有几个比他们位阶更高的贵族呢?
他相信,自己将会轻易扬名立万,并且在音乐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自己的才能所应得的,但同样也要感谢这两位陛下。
在互相致意之后,肖邦又重新坐上了自己的座位,接着,他满怀激情地又开始了自己的演奏。
而在这悠扬的琴声当中,这位漂泊不定的流亡者,籍籍无名的音乐家,开启了自己人生新的篇章。
(本章完)
393148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