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帝王心(2 / 2)

侠行水浒 毅铭情 2667 字 10个月前

“如此说来,赵不凡与童贯之间的矛盾是因朕而起?”皇帝赵佶若有所思。

梁师成没有吭声,但他心里很明白皇帝赵佶的意思。

当年赵佶登基时,新旧两派朝臣的党争很激烈,更有反对赵佶登基的皇室成员和文武大臣暗中把持朝政,外戚势力也蠢蠢欲动,形势极其复杂,向太后为避免动摇江山社稷,便主动把大权交给赵佶,彻底打掉了外戚势力的幻想,而后赵佶又利用党争来把反对他登基的大臣排挤出权力核心,至于最难解决的党争则留到最后。

新旧党争是历史遗留问题,皇帝赵佶为解决顽疾,借助了蔡京和很多支持蔡京的人,其中就包括童贯,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之后,蔡京一党的权势又越来越大,形成新威胁,赵佶便暗暗扶持新人,包括张叔夜和张克公等人,最终成功削弱蔡京一党,且把蔡京贬到杭州闲居。

张叔夜和张克公等人虽是忠臣良将,但他们不具备掌控朝堂的能力,原本属于蔡京势力的童贯等人各自为政,彼此争斗,使得朝廷再度陷入混乱。

皇帝赵佶不怕臣下争斗,但害怕他们混乱争斗,眼看朝堂越来越乱,他无力解决根本问题,便只能再度启用蔡京,而重掌权柄的蔡京也迅速把混乱的朝廷梳理完毕,形成彼此制衡的局面,分别是宦官势力、童贯势力、蔡京势力、中立势力和清流官员。

混迹官场几十年的蔡京极有手段,他设法令中立势力和清流官员执掌要害,扛起大宋江山,只要这些人不招惹他,他就竭力保住他们不遭迫害,然后任由宦官势力高高在上,只要他们不干涉朝政,便拉拢交好,促使其安于敛财享乐,从而使得权力争斗集中在他与童贯两方。

如此作为或许不能解决大宋的根本问题,但朝廷能稳定,也是皇帝赵佶想要看到的局面,因而蔡京与童贯的关系破裂不仅在于两人都有争权之心,还有皇帝赵佶暗中掌控的原因,赵不凡也是那时候在北疆崭露头角。

此刻梁师成推测赵不凡与童贯的矛盾起于赵不凡依附蔡京,皇帝赵佶便认为赵不凡是在平衡权力期间糟了鱼池之殃。

“赵不凡是那人的弟子,朕与皇后极为喜爱,他与童贯结怨,朕或有责任,但朕要保住江山,不得不为,今后多补偿他便是。”

梁师成觉得自己不好多话,立时转移话题:“陛下体谅臣属,正是一代明君,哪有责任之说,今日惩戒童贯,令他尝到被人胁迫的滋味,已是给赵不凡足够的恩义。”

闻听梁师成说起今天的事,赵佶的怒气又不打一处来。

“当初蔡京推荐八都监或是为平衡京师附近的守备,避免军权集中,但再不济也该找能用的人,而从今日的局面看来,他推荐的八位都监都有问题,恐怕只是凑数的酒囊饭袋!早前赵不凡出征时,朕苦劝他带八都监去讨贼,当着满朝文武夸他们文武双全,如今朕的脸往哪里搁!童贯就更可恨,明知实情却竭力向我推举八都监,设局胁迫赵不凡,岂不摆明戏弄朕?如此把朕当刀使,何曾把朕放在眼里?”

“陛下若想惩治童贯,何不直接揭穿,岂不省事许多?”梁师成疑惑道。

“朕若揭穿他,今日他就要下大狱!阴谋迫害朝廷重臣,再加欺君之罪,当着满朝文武公开,若不治他,如何服众!倘若明日蔡京派人直接杀到童贯府邸,朕岂不是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乱来!”

端坐龙榻的赵佶抬头看向梁师成,语气渐有些无奈。

“童贯与蔡京终究有功,当年若没有他们,朕的江山坐不稳,彼此相交多年,朕不会过河拆桥,不到万不得已,朕不想杀他们,何况童贯对朕忠心耿耿,多年来南征北战,功劳不小,又握有军权,党羽不少,哪是说动就能动……自朕登基以来,先是有权臣不满朕登基为帝,与朕斗得天翻地覆,随后又是先帝遗留的党争问题搅得朕精疲力尽,如今朝堂好不容易稳定,几方势力互相制衡,总算能过些安稳日子,朕着实不想折腾,近来扶持蔡攸等人限制蔡京也是希望蔡攸取代年迈的蔡京……蔡京终究老了,总要有人接替。”

梁师成默然。

“陛下为何不尽快扶持赵不凡接替蔡京?”

赵佶叹息着摇头:“赵不凡虽然善于统兵打仗,但太过年轻,尚且无法替代蔡京,想那张叔夜能征善战,当初朕亦扶持他,他说不准你梁师成代朕起草圣旨,不能有先盖大印后填文字的圣旨或公文,朕尽皆应允,但结果如何?且不说朕忙得连歇口气的时辰都没有,反而惹出天大的动乱,各地官员联名上奏,朝中大臣怨声载道,杀头都杀到手软,又改变了什么?

张叔夜要肃清吏治,朕大力支持,甚至勒令你都不准敛财,但他至少要解决好后续问题,惩治是好事,但不能令朝廷无法运转,当年的税收下降五层之多,便是军费都不够,满朝文武乱成一团,朕如何收场……若非紧急召回蔡京,天下早就乱套,待到蔡京稳定政局,朕又给张叔夜机会,本是希望他能起些制衡作用,结果他反被蔡京抓到把柄,把自己弄得不上不下,朕知道他是忠臣,怕他死于争斗,这才让他去海州担任知州。

如今的赵不凡与张叔夜何其相似,虽说他有统军打仗的天分,人也聪明,勤奋好学,但终究需要磨砺,而蔡攸是最好的过渡人选,此人的本事或许不大,但他能讨朕开心,也知道朕要的是什么,他有办法制衡各方势力,令江山稳定,使朕能够安安心心吟诗作画,过些舒心日子,难道不够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