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陈奎不知道,刘清波虽出生在艺术世家,但却是个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乐主义派。其他人同龄人来相邀,不是陈子鸣觉得三观不合,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陈奎觉得不靠谱,可能会把儿子带坏。只有刘清波父子俩都觉得可以。
在陈奎眼中,刘清波是个有才气,懂礼节,文质彬彬的好青年;在陈子鸣眼中,则是个不拘小节洒脱自如的人。
刘清波还对陈子鸣说:“为了把你‘救’出来,我可没少装乖巧。”光装乖巧也不济,主要还是他年长陈子鸣十余岁,看上去老成持重些,不似那些未及二十的人那样幼稚天真。
那日两人约着去庙果寺游玩,陈子鸣偶遇了住在附近上百戏坊的林四娘,觉得这女子生得如同神话中的仙女一样,便问刘清波此人是谁。刘清波告诉他,这位妙人是建康府来临安为太后祝寿的戏班子里的头牌花旦林四娘。
这以后,凡是戏班子有演出,他就跑出来看戏。这一看戏,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故事还可以演出来的。
尤其是《碾玉观音》,这剧中的台词,陈子鸣都能倒背如流了,比那些儒学典籍都熟悉。
他觉得他似乎找到了知音,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比起那些只会“子曰”的好多了。将故事搬上舞台,通过用表演的形式传达给看戏的每一个人,让他们从中看到善恶,得见真理。
而那些儒学典籍上死板生硬的文字,读书人死记硬背,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一旦达到科举的目的,这书也就被丢弃了。圣人们在典籍中倡导的治国安邦以及明理是非的道理,真正悟到的人能有几个?若是都能将这些圣贤书理解透,那么这世上就没有那么多的贪官污吏,那么多的奸佞小人了。
陈子鸣讨厌科举,并不是讨厌科举本身,开科取士其实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多数参与者的目的与国家社稷相悖,所以他觉得科举就变得无意义了。
陈子鸣看林四娘,就仿佛是神仙下凡,正义的化身。用现代的话说,粉丝把角色和演员本身等同化了,也不知道自己迷得到底是角色还是演员本身。
这事,刘清波知道,他为此劝过陈子鸣,要找红颜知己,在戏班找是不靠谱的。那些戏子走南闯北的,人精得很,最好保持一定距离。但陈子鸣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林四娘为人正直,敢爱敢恨,总之将她演过的角色都给叠加了一遍。
其实陈子鸣心中的林四娘,就连林四娘本人可能都会觉得“这是谁,这是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