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一样,我们杂志社也是如此.整齐就不叫编辑室了。”方明华笑道。
“我的朋友?”方明华有点不明所以。
“方主编,你来燕京出差?”
西川现在已经从燕大毕业,在新华社《环球》杂志社做编辑,方明华准备去他单位找他。
“刚开始真有点不适应,现在算是习惯了。”西川倒也诚实:“自己写作和做编辑,简直是两回事。”
民间诗刊是热爱诗歌的人在小范围发行的诗刊,印数比较少,不定期出版的,用于诗歌爱好者之间相互交流,印制粗糙由于没有正规刊号,经常会被官方查封。
像蜀省尚中敏、杨黎等人办的诗刊《非非》,苏省青年诗人韩东和云南青年诗人于坚创办的《他们》,燕京诗杨炼、林莽、多多、雪迪等成人创办的《幸存者》等等,据统计全国有几百种之多。
“房间比较乱,不好意思啊。”
喝了一口茶,方明华才关心问道:“西川,做编辑工作习惯吧?”
“就是蜀省的尚中敏。”西川语气中带着一丝幽默:“据我听说你们关系不错,他专门赶到西京和你理论,你去年到到蓉城他还专门请你吃了火锅。”
“这事伱都知道?”
“诗人嘛,经常各地乱跑,这种野史比诗歌传的还快。”
方明华听了哈哈大笑。
“确有此事,蓉城的火锅确实不错,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巴适。”
两人又开玩笑一阵,西川才说道:“尚中敏他们创刊《非非》提倡口语化写作,而我们坚决反对诗歌口语化,提倡诗歌的创作首先是一种对艺术负责的写作态度,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诗歌语言的精密处理,充分发挥各种写作技术的艺术效果,从而准确地表达诗歌的主题.”
西川滔滔不绝说着,方明华认真听着。对于西川这种诗歌创作理念方明华还是很赞同的。
“西川,你们创办诗刊,有没有什么困难?”方明华关心问道。
听到这话,西川脸色有些尴尬。
过了下他才说道:“方主编,不瞒您说,主要还是资金问题,像《倾向》这样的民间诗刊,并不对外公开出版,基本上都是内部交流,但印刷、纸张都需要资金,所以只有支出没有收入。”
“那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方明华又问道。
“一方面,我们自己自掏腰包,大家都上班了嘛,好歹有工资和一点稿费,另一方面看能不能拉点赞助,当然做广告也没人看,主要是有的企业老板喜欢诗歌,愿意慷慨解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