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了,你退下吧,此事咱自己解决,此刻不想再见你。”
朱元璋面子挂不住,挥手示意赵行离开。
赵行耸耸肩,临行前还不忘打趣道:“陛下还真是,用完即弃的旧习惯不改啊!”
说完,他大步流星地离去,留下朱元璋独自憋着一肚子气。
直到迈出皇宫大门,赵行才收起戏谑,眉头紧锁。
树欲静而风不止,世事总是如此波折不断。
这边,赵行离去后,朱元璋仍在御书房中深思熟虑,筹谋着如何进一步整肃朝纲。
像蓝玉这类权重的武将,赵行已成功分化,避免他们集结生乱。
而对于那些权势过大的,更通过考核机制令其地位滑落。
但面对朝中文臣,还需另寻良策。
今日早朝上,朱元璋心中已有初步计策。
那就是利用方孝孺、黄子澄试图压制赵行,并借朱棣监国之事抬高自身地位的野心,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尽管在朝堂上他已经警告过方孝孺和黄子澄。
但朱元璋深知,这两人绝不会长久沉默,必定伺机而动。
于是,朱元璋果断下令:
“来人,传朱棣晋见。”
随着命令的下达,近侍太监匆匆而去。
若非有朱棣监国这一插曲,各藩王向帝后贺岁后应早已离京。
此刻,朱棣正于自己宫殿中,与智囊姚广孝密议。
姚广孝多年来伴朱棣左右,成为了其最为信赖的谋士,二人既是师徒,也为挚友。
“和尚,父皇宴会上提出要我监国,你认为朝中群臣会作何反应?”
朱棣出身皇族,深知某些大事即便帝王也无法任意决断,尤其是监国这样的重任,并非仅凭朱元璋一句话就能平顺实现。
如今,宫廷之中更添变数,太子党派的势力悄然崛起。
对于这股势力,他们势必会拼死相抗,毕竟藩王插手朝政,对朱标而言,无疑埋下了一颗不小的隐患。
朱棣没曾踏入朝堂,心下却已预料,定有不少大臣忧心他与赵行交好过密,恐其联手,故而挺身而出,异议频出!
念及此处,朱棣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心道:这群愚钝之辈,岂不知此举反倒是提醒了我,此路可行?
其实,打从燕国在朱棣手中诞生那一刻起,篡夺大明江山的非分之想,从没在他的脑海中扎根。
他的确胸怀壮志,目光长远,这无可厚非!
但他们兄弟几人,皆是在朱元璋的威严下成长,心底对这位父皇有着难以言喻的敬畏之情。
朱元璋一日在位,无论是朱棣还是其他兄弟,无人胆敢萌生半点异心。
更何况,他们对大哥朱标怀有深厚的情感。
朱元璋性情刚烈,无论哪位兄弟稍有过失,必遭严惩,而每一次,都是朱标挺身而出,庇护他们免遭重责或是减轻刑罚。
因此,朱标在朱棣等藩王心中,赢得了由衷的敬仰与爱戴。
朱棣一询,姚广孝便在他眼前缓缓展开五指。
“殿下监国之事,胜算约摸六成。”
“仅六成?”朱棣颇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