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了,本王也无意听你辩解,区区银两,我大明何足挂齿。”朱棣挥挥手,打断了他。
“言出必行,既然你说一座高丽之城便能偿清债务,那就如此定夺。”
“若无异议,便速速回国,让你国王发来割让北庭的正式文书,不然,便是还银,否则休怪本王耐心有限,到时候可就没有转圜的余地。”
金胜贤瞠目结舌,无奈地叹了口气。
“外臣即刻启程,将燕王之意带回国内。”
“嗯。”朱棣轻轻应了一声。
金胜贤等高丽使臣回到馆驿,准备稍作歇息,翌日即启程归国。
朝会结束,郭恒火速将朝堂争执整理成书信,借助信鸽之翼,消息迅速飞出京城……
此番风波,不仅震动朝野,也在民间引起了轩然大波。
尤其那些精于计算的商贾,更是四处打探详情,希望能从中觅得商机。
而官场上,各级官员也是议论纷纷,面露困惑之色。
历来战败方需割地赔银,以城抵债这般奇闻,前所未闻。
更有那些伺机扩张的藩王,心中蠢蠢欲动,心思各异。
难道他们也能效仿此举,借贷予那些看似资不抵债的小邦,尔后要求以城抵债?
一些财力雄厚的藩王更是垂涎三尺,悔不当初为何没能参与这场博弈。
随着这一风波暂告段落,年关将近。
虽然赵行仍未返京,但年终税收、官员与百姓的年礼分配、平价市场的开放等事宜,在户部官员的熟练操持下,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因此,即便没有赵行亲自主持,各项税收工作依旧秩序井然,进展顺利。
只是那个高丽的使者回家已经两个多月了,但是答应给的地界文件,就像丢进海里的石头,一直没个影儿。
正好,督查司那边探听到点风声,说是高丽国内不太平了。
一个月前,就有消息溜达到了督查司耳朵里,说高丽忙着加高城墙,还搞得全民总动员,备战的火药味挺重。
朱棣听了这个,眉毛拧成了麻花,心里头琢磨开了。
高丽周围也没个找麻烦的邻居,就算日本海盗时不时来捣乱,那也是老故事了,没啥新鲜的。
这么大规模地准备打仗,背后的原因肯定不止表面上那么简单。
朝堂上,像蓝玉这样的武将们知道了这事儿,个个气得不行。
“高丽那帮狡猾的家伙,怕是担心咱们大明朝再起兵,所以提前做准备呢!”
朱棣不屑地笑了笑,哼了一声说:“这点事影响不了大局,眼看就要过年了,咱们先安安心心过个好年再说。”
“过了年,给他们最后一个月时间,要是文件还不见踪影,咱们就直接大军开到高丽王宫门口,让他们国王自己给个交代。”
蓝玉这些人一听这话,心里偷偷乐了。
有仗打,他们跟朱棣之间那些恩恩怨怨,暂时就能放到一边。
等打了胜仗,再来说谁是谁非。
说不定到那时候,朱标病好了,朱棣也该让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