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千家诗10(2 / 2)

🎁美女直播

赐宴,宴上令群臣赋诗。这是作者侍宴时写的应制诗。

寓意

晏殊

油壁香车①不再逢,峡云②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③中。

鱼书④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注释】

①油壁香车:用油漆涂饰了的车子。

②峡云:宋玉《高唐赋》说:楚襄王梦见巫山神女,

问其住处,答云在巫山之阳,阳台之阻,朝为行云,暮为行

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人把这个故事比为爱情艳事。

③禁烟:见七绝"寒食东风御柳斜"句注。

④鱼书:古诗有"客从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

鲤鱼,中有尺素书,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后人即用

以代表书信。

【解说】

晏殊,字同叔,宋临川人。官同平章事,谥元献。

此诗题为"寓意",诗中文字多叙女人的事,似乎为

“有一美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的有所思

之词。但《诗眼》载"叔原(晏殊的儿子)见范传正云:

先公平日小词虽多,未尝作妇人语也。传正云:绿杨芳草

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岂非妇人语乎?晏曰:公谓少

年为何语?传正曰:岂不谓其所欢乎?晏曰:因公之言

遂晓乐天诗两句云:“欲留年少待富贵,富贵不来年少

去。”传正笑而悟。”据此则晏殊不作荡子、思妇之词,

则此诗所寓之意,以他的宰相身份来看,或者为借窈窕"思

贤才"吧(诗经《关睢》序中的话)。

先写美女坐的那辆豪华的车子不会再遇上了,好比巫山

的云一样,随风飘来飘去,到哪里去找呢?但这样的美女肯

定会住在梨花杨柳红楼朱阁的富贵之家,侯门似海,到哪里

去寻呢?想寻又寻不到,因此精神苦闷,象吃醉了酒一样,

没精打采的,象过禁烟节一样,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最后想

到写一封信吧,但又不知她居住何处,姓什名谁,也没有办

法,简直是无可奈何。用这些语辞来表明求才若渴的情感。

诗中写富贵生活用金玉锦绣则嫌庸俗或反而寒气。故评

“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乃乞儿口中语,是

看人家富贵,因此写富贵惟说"气象"。诗中颔联"梨花院

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最为人所称道,说:“知此

人不住***"也。诗人自己也以此联语人曰:“穷人家有

此景否?”唐宋诗人,或先有名句,然后凑足成篇,故得全

篇皆好。但此诗此二句固然好,但全诗求才若渴之情,亦刻

画入微,形容尽致(上面引文俱见《渔隐丛话》)。诗以

“不再逢"三字为线索,这样的美人已失之交臂,再要想见

到已如巫山游云,"美人娟娟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不可能再碰上了。虽然不能再逢,但还是想再逢,于是想象

其住处,因而推想这样的美人绝不会住在蓬窗饔牖之家,应

该是富贵之家,亦暗寓应置贤才于金马玉堂之意,真是缠绵

不舍,"待飏下又怎飏下"。下面笔锋一转,说自己相思之

情,简直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象喝醉了酒没气没力,象过

禁烟节,没情没绪。尽管如此,还要想办法表达自己的心

曲;写写信吧,恍惚中也许认为找到了办法吧,但一想"峡

云无迹"水远山长,又怎么能达到呢?真是绝望了,但仍有

“明知无益却思量"的余味,这样就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

个"为情颠倒的多情种子"的形象,以寓其求贤若渴的心

情。

据《东轩笔录》云:晏同叔很爱宋祁的才干,欲朝夕相

见,遂租一所房子在相府附近,使宋祁居住下来,据此,诗

人爱才之心虽不到"一食三吐哺,一沐三握发"的程

度,但

爱才求贤的心情是真实的。

插花吟

邵雍

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①

身经两世太平日,眼看四朝全盛时。②

况复筋骸粗康健,那堪时节正芳菲。③

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④

【注释】

①卮(zhī支):古代的盛酒器。这两句说,头上插的

花枝映照在酒杯里,酒杯中便有了好的花枝。②两世:《说文》:三

十年为一世。两世,六十年。四朝:指宋代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

朝。这两句说,自己经历了六十年的太平日子,看到四代皇帝的全盛时

期。③况:表示推进一层的意思,如况且,何况。复:再的

意思。筋骸:筋骨。那堪:更兼、加上。芳菲:花草茂

盛芬芳。这两句说,况且我的身体还算安康壮健,现在又正是百花竞

放的时期,怎能没有感触呢?④涵:同"含"。溜(liù六)

:流动。争忍:怎能。这两句说,眼看美酒:名花,我怎能不醉

而归呢!

【解说】

邵雍,宋代范阳(今属河北省)人。他后来在共城苏门山百泉(今河南省苏县)筑居读书,号其居曰"安乐窝"。精通《周易》,一生隐居不仕,躬耕自给,自号"安乐先生"。

这是作者述写自己身居升平盛世、安闲自在度、

日的诗。诗的大意是说,头上插着花枝,花枝映酒卮,身经

太平盛世,而且身体康健,又值花草芬芳时节,面对名花美

酒,怎能不醉而归。诗的中心思想是粉饰太平,宣扬苟且偷

安。现在读来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①,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②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释】

①蛰:蛇虫等物冬眠叫蛰。这句的蛰可用反训,作为

惊醒解。

②人乞祭余:这个故事出于《孟子》,说齐国有个人

向他的妻子和小老婆炫耀自己每天如何同富贵人物在一起喝

酒。他的老婆不相信,派他的小老婆暗地去看,原来这个齐

国人是向清明扫墓的人乞求残汤剩饭吃,一家不够又向另一

家去求,但他还向他的妻妾夸耀自己同富贵人家往还。

③士甘焚死:晋文公流亡国外时,介之推曾割股肉啖

晋文公。文公返国当了国君后,大赏功臣,偏偏忘了介之

推。介之推隐居绵山,晋文公记起后,想用放火烧山的方法

最后逼他出山,但他宁被焚死也不肯出来。此为寒食节的由

来。

【解说】

清明前一天是寒食节,这时农忙未到,雨水增多,怕祖

先坟墓被雨水冲刷暴尸露骨,故有扫墓的习俗,成为我们民

族的一个传统节日。诗人们在这个节日里也诗兴大发,斐然

成章。这里就有三首,这三首诗的基本思想感情很接近,但

每一首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很值得我们玩味。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很别致:明点出"愁"字却又含蓄;

写了不少明媚的景色,却不破坏愁的气氛。”愁"字是全诗

骨干,首联用反挑笔法,以桃李笑的实景来反衬野田荒冢引

起的愁怀。在这样桃红李白的旖旎风光里,仍不免于"东风

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引恨长"的苦境,则春愁如海可知。

但愁什么呢?以为下联要点出愁的内容了,但却撇在一边,

又去写"佳节"的"佳"字。春雷惊动大地,蛰伏的龙蛇已被

惊醒,雨水也充足,草木长得嫩绿可爱,尽管如此,诗人的

愁怀仍不能排解,给我们的感情也仍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

了得"。但究竟为什么愁呢?颈联该告诉我们吧?但颈联又

说的是齐人的无耻,介之推的砥砺名节,似乎越说越远了。

末二句才点明"贤愚千载知谁是",明收颈联的一贤一愚,暗

带风光的好与不好都是一样,都是"王侯蝼蚁毕竟成尘",

“满眼蓬蒿共一丘"了。至此才说明原来是为这个愁。首

联,联内对比;颔联推开一笔同首联对比;颈联再推开一

笔,同末联对比。因为诗人善于蓄势,于蓄势之中保持诗的

感情基调,故写明媚景色反为愁怀作陪衬。

诗意本出于《庄子》"齐万物,一死生",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即万物是一体,没有动植、高下之分,死和生

都一样,是与非都没定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本

是一种哲理的探讨,但诗人在此思想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既

然万物一体,死生一体,就贤愚千载知谁是,是非无定。满

眼蓬蒿共一丘,则终好为一死,这就比庄周思想更为消

极,更为有害。

寒食书事①

赵鼎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②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③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④

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⑤

【注释】

①寒食:见王禹偁《清明》注②。书:写的意

思。书事,作记事解。②寂寂:冷清。插柳:古时寒食节

有插柳的习俗。纪:通"记"。年华:时光、年岁。这两句

说,在虚掩着柴门的冷清寂寞的村落里,人们也在门旁插上柳枝来标

记年岁。③粤人国:指广东、广西。古时人称广东为粤东,广西

为粤西。两广向来没有寒食禁烟的习俗。冢:坟。庞老:即庞

德公,东汉末年襄阳人,躬耕于岘山,终生不仕。清明时,他携全家

老小上山扫墓。这两句说,两广一带没有寒食禁烟的习俗,但也象庞

德公一样,全家人在清明节那天都上山扫墓。④寝:帝王的坟

墓。陵:也是帝王的坟墓。麦饭:粗糙的饭食,这里指下等

粗粝的祭品。这两句说,汉帝唐皇的陵墓没有半点祭品,山溪小路

却开了不少浅白色的梨花。⑤樽:酒杯。藉:借。笳:

古代北方边塞的乐器。这两句说,古代帝王陵墓尚且如此,可见寻常

百姓的更不用问了,不如浊酒一樽,喝醉之后,且借青苔做席子,睡

它一觉,哪管黄昏时城头上的笳声频催(不管它外敌入侵,是否有人

镇守边疆)!

【解说】

赵鼎,生卒年不详,宋代解州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因反对秦桧的妥协投降被贬潮州(今广东省潮安县),后绝食而死。他精通经史,工诗文。著有《得全集》。

这是寒食节感怀诗。全诗的主要特点是在叙事

中抒情。从表面看作者好象在感叹世事茫茫,于盛衰莫测时,

不如浊酒一樽,醉卧苍苔,不问世事,随遇而安,置国家安

危于不顾;其实仔细推敲琢磨,却是诗人在抒发他满怀爱国

激情而又不能为国家出力的无可奈何的惆怅心情。

郊行即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①。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②莫③忘归。

【注释】

①苔矾:矶为有砂石的河岸,这里兼指矾上有青

苔。

②游衍:游玩到很远的地方。

③莫:为"暮"的本字,后假借为没有的"没",此

句应解为本义,全诗内容才连贯。

【解说】

一、二句为一层,写郊游应恣行,无拘无地地自由行

乐;何况四围春色越远越浓,景色越佳,就更应恣行。三、

四句为一层:写不倦不息;五、六句为一层,及时恣行,不

要虚度春光;最后更进一层,平日郊游就应恣行,何况是清

明佳节,就更应恣行,不要怀归而误了恣行。

诗题是咏"郊行",诗也句句照顾到郊行,却表达了诗

人"即物穷理","自强不息"的思想感情。

“即物穷理"、"自强不息",是一个哲学的命题,但

作者却以春日郊行的景物来形象地表达这一思想,使读者同

诗人一道在领略阳春烟景中悟出个中道理,很能动人。

诗人以"恣行"二字领起全诗来组织材料;以比喻手法

使诗意形象化,造成意境。芳原绿野,风光无限,不恣行就

不能领略这大好春光,喻学问之广大,不努力学就不能"致

广大"。二句写远景,说春入遥山碧四围,远景更好,则为

了饱览此无边春色,更应"恣行",以比喻要"恣行"才能

“尽精微"。知道了"恣行"的重要,才兴趣无穷,逐乱红

而穿柳巷,即使困倦了暂歇一下也思如流水,未忘努力。下

面一转:警

告学者,流年如水,恣行就要行,莫要蹉跎岁

月。五、六两句为倒装句,恐一片花飞减却春,故莫辞盏酒

十分劝,以饮酒来比喻要努力学匀,极物穷理。最后勉励学

人,清明时节这样好的天气,就"恣行"吧,那怕游玩到天

黑忘了归家也不要紧,以比喻"自强不息"。治学是人生正

理,好比清明好天气一样,还怕游远了吗。由于不是呆板的

说教,处处以春光引人入胜,故能感人于不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