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掌握一门技艺,就多一份活下去的底气!
又道,“若无殿下允许,此法我绝不外传!”
殿下不传给张家人,却传给他。
这份恩情,他永世铭记在心!
张祯宽慰几句,让他先回去。
至于台舒,她还有事。
顺手接过吕布递来的茶盏,喝了口润润嗓子,道,“台大匠,我还想做一样器具。”
台舒还在想着怎么用水力和风力,神情恍惚,“嗯?”
张祯:“抄书很麻烦,速度又慢,还容易出错。我想做一样可以拓印书本的器具,能让一本书,在极短的时间内,拓出数千本。”
造纸术和印刷术关联性极强。
她了解完造纸术,也就顺理成章的去了解了印刷术。
然后发现,那个也不难。
台舒:“......不会。”
造纸他不会,但至少听说过。
这种能拓印书本的器具,则是闻所未闻,更别说会。
印章倒是常见,可那跟拓印书本能一样么?
今日的张师妹,专挑他不会的说呀。
张祯:“我会!”
吕布慢条斯理地喝着茶,心说我怎一点儿也不奇怪呢?
台舒:“......你会?”
其实,他心底深处也不怎么奇怪。
张师妹会什么,似乎都很正常。
但气氛到这儿了,不得不表示一下惊奇。
张祯重重点头,“嗯,我会!”
印刷术意义重大,但其科技含量没有造纸术高,工艺流程也少。
她便也不让台舒找人,直接跟他说了。
此时已有的印章,实际上就是印刷术发展的第一阶段。
唐朝时有了雕版印刷术,方法如下。
选取纹质细密坚实的枣木或梨木,锯成大小一致的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薄的纸张上,再反贴于木板之上,照着笔划将其刻下,成为阳文。
然后就可以印了。
印的时候准备好墨和小刷子,刷一遍雕好的木板,印一次。
墨干了就再刷,再印。
最后将印好的纸张装订成册,就是一本书了。
是不是很简单?
但这种印刷方法比较死板,只能印刻好的书籍。
想印别的,就得重刻。
所以到了北宋,出身平民的雕刻工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即活字印刷术。
先用胶泥刻阳文,再用火烧硬。
每个字都是单独的,可以灵活选取、移动。
印刷时,根据那一页稿件挑出单字,按顺序在纸张大小的盘里排好版面,就能涂墨印刷。
印完收回,下次还能印别的。
换言之,只要先烧出常用字体,就能随意印刷。
而且,材料并不用固定死,可以用泥烧字,也可以用木刻、石刻、铜刻、锡刻、铅刻。
技术核心对了,怎么做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