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论文量(切记,「打印了」可不等于「看过了」),直接决定了对于科研问题的思考广度与深度,因此读论文的能力就可以说是科研的基本功了。
以我自己的领域为例,一篇较好的期刊论文,基本引用文献应当是40-50篇左右。
但这不代表你只要阅读40-50篇论文即可,为了完善学科背景知识,你实际需要阅读的论文量得达到80篇。
倘若还要开展自己的研究那就得读更多。
这些论文不一定和你的直接研究相关,但却能给你的知识体系奠基。
科研人怎么读好论文如何找到合适的论文去读,以及如何读好一篇论文,是「读好论文」的核心。
但做到这两者的前提是:打好科研基础。
没有足够的科研基础,你读不懂论文的知识点,也没法自己把握该花更多的时间读哪些论文。
如何找到合适的论文首先,刚进入实验室,尤其是导师给出了方向却没有给出具体论文时候,千万别马上自己去找论文。
当你刚刚开始科研的时候,你不一定有评判优秀论文的品味,看多了不好的论文,岂不是整个基础都打歪了么?
我一开始念硕士时,也是完全不知道读什么论文好,就直接在学术搜索引擎搜索和下载了一些和导师提到的内容有关的文献便开始读。
过了很久回看,这些论文不能说是「坏」的,但也是品味不够好的——发表的期刊不行,研究的范式和问题也不能说有特别大的价值。
因此,自己在科研早期盲目找到的论文很多都是价值有限的,既可能带坏你的研究品味,也会浪费不少的时间,更学不到太多东西。
还是从我自己的例子出发,如果你想高效率地进入学术状态,不妨从三个方向入手:(1)从经典教材中了解学术发展的脉络和品味我严肃地做科研的时候,先阅读了我导师的导师的一本科研著作,这本书里包含了他四十年科研的所有成果,不光梳理了领域的发展,还能看到师门的传承,更包含了很多第一手文献的信息。
读完后,我既能快速知道这些文献存在,也能了解了它们在学术知识网上的位置,更能通过他的评论了解「什么是好论文,什么更是品味极佳的论文」。
(2)从自己师门的论文开始,了解自己实验室的方法和研究领域我们师门只有几条清晰的传承脉络。
那么为什么不利用好呢?
当时,我把我自己实验室的一百余篇(那是2013年,截至现在是257篇)论文快速刷了一遍。
有幸我导师很喜欢网站建设,她的所有论文都归档在实验室官网上,因此,我可以快速查阅所有论文并且找到合适的,在读完之后可以马上和导师交流,直接得到反馈。
)向同门学习文献不过,导师们肯定会忙,有时候一些太简单的问题也不好意思直接打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