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胡百花刚入学没多久,她还是凭借着多年做饭的手感,对陌生的玉米红薯开发出了最为适用的用法,碾磨成粉,做成面食,能做的花样就有很多了。
林清和听闻这个消息的时候,他还在器学院中教着学子们改进农具,创新百姓能用的工具,一时之间还没有反应过来,红薯玉米的新奇吃法就普及到了青山书院的小食堂内。
当他吃到类似于拔丝红薯的食物时候,还没能回神,随后和胡莲莲说了,开发创新新菜式的学子设立一份创新奖,将银子给胡百花,鼓励弟子们多多创新菜式,碰撞交流,做出更多更好吃的美食。
这无疑激起了青山书院和厨学院的好胜心,那段时日,胡莲莲尝新菜尝到想吐。
也是这段时间,青山美食的名头,传到了临川府中,几乎是每个到来定江县的商人或是访客百姓,都对定江县街头巷尾的青山美食赞不绝口,有些大菜则是在定江县某些酒楼客栈的招牌,据说是和青山书院做了交易,只能由他们独家贩卖。
关于棉花,林清和第一时间就想着在器学院中制作棉花成布的机器——纺纱机,然后他就发现了棉花成布的过程有些麻烦,轧棉、纺纱、染色,织布。
林清和想直接一步到位,但是也想从中教导工学院和器学院的弟子们以及青山书院的学子们,自我创新,自己思考创作一个新的机器,怎么样将棉花中的棉籽剔除干净,怎么样使棉花成纱,变成一块块布料。
林清和知道以前没有进入电器时代时,木器是作为主流,纺纱织布又是古代女子生产力绕不开的一个重要环节。
同时间,林清和也发现了青山中有好几个制造有天赋的弟子,有些甚至不是接受了好几年书院教育的学子,只是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
黎惊雪家中有织布机,不过织布效率很慢,但他到底还是拿来了书院中,给大家做分享,让没有头绪的学子们有了思绪。
经过大家的努力,最终做出了合格又有效率的手摇纺纱机,不过,林清和精益求精,要求学子们继续改进,最后,让手摇纺纱机变成了脚踏纺纱机,一锭变三锭,三锭变五锭。还在染色后的棉纱上做功夫,令女工在纺纱织布时,双手交错,原本只能织出一种颜色的布料,有了更多的花样。
很快,轻柔绵软,花样繁多,价格适中的棉布一经流入市场内,便获得了百姓们的追捧,只需要花上比平时多上一成的银钱,便能获得大量合适的棉布,令家中人人都有衣可穿。
棉布的大量需求,使得青山院不得不专门建立一个棉花坊,专门用以棉布的生产,定江县的百姓,尤其是女子又多了一份可以选择的差事。
工学院和器学院还改进了不少农具,使得学子们在农学院种植时,更加轻松简便,这些工具也在林清和的有心宣传之下,流传到了定江县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