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学子在朝堂上并没有什么真情实感的官斗感觉,反而觉得像是上了一个加强版的青山书院,每天需要考虑的事情多到睡不着觉,睁眼就是下级呈上来的政务,上司下发的任务,来去匆匆,吃饭的时间都要用力地挤出来。
幸好,左丘栾当初改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户部的小食堂,还靠着小食堂独特的菜式又赚了一笔银子。
他们尤其想念青山书院内好用的师弟师妹们,实在不行,来两个手脚麻利的蒙童,分拣政务,帮忙跑腿也行啊。
说实话,皇帝将青山学子保护得太好了,在没有做出成绩之前,给了一个机会,做出了成绩之后,保驾护航。
要是你能将空空如也,老鼠也不会光顾的国库充实到需要再建一个的程度,皇帝也能把你供起来,这哪里是下属,这分明就是财神爷送银子来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就是中立的官员逐渐加入进了青山的队伍之中,无他,里面的气氛实在是太好了,清澈纯粹,充满了少年人的朝气蓬勃,让他们想起了为官的初心,当然能快乐高效地做一件事,总比勾心斗角,劳心劳力地达成要好得多。
有了一国之君的庇佑,在光都的青山学子行事顺利,且有暗卫暗中保护,也只有政治触觉敏锐的秋宜年觉察到了其中的风起云涌,其中一次最为明显的是,齐华清深夜在钦天司夜观天象时,遭受到了好几次伏击,其他的同窗们也有过几次有惊无险的遭遇,被定义为意外,可绝没有齐华清来得危险。
光都的他们很安全,可在定江县的青山书院就不怎么平静了,林清和经年翻去的旧事在个人书肆开办的小报中又再一次被提及。
可惜作用微小,仅仅不到两天的功夫,林清和当初秋闱失利的消息就沉没于层出不穷的新鲜消息中了。
连在摆摊在外的说书先生也不屑于说这种消息,路过旅人好奇问起,为何不说这则文章时。
说书人只笑道,“没有当年的失利就没有现今的定江县,青山书院与定江县的联系密不可分。如果你现在去青山书院大门观看,你还能看见青山书院外墙上,青山书院的一段院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清楚了青山书院改革的开端。”
旅人无话,心中泛起波澜,依言去了青山书院大门口。
青山书院如今已然是个庞然大物,定江县新兴的各行各业几乎是由青山书院牵起的头,就连当初定江县水灾时建立起的商会雏形,都有青山书院的一份推动在里内。
定江县有些东西也是不往卖的,比如水泥,每一年都有不死心的商人前来求交易,但是每一年青山书院和定江县的县衙都会拒绝掉,居住在定江县的百姓也明白,是什么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访客来到定江县。
全定江县百姓的利益早已经被拧成了麻绳,捆绑在了一起。
于是,大家彼此默契,从未将水泥的配方说出去,但,水泥坊依旧在运作着,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从未停止。
波澜再起,对外的青山美食屡次出现纰漏,有时还产生了纠纷,幸运地是,青山学子在此中,并没有损失太多,唯一有所损失便是青山美食的名声有了瑕疵,陷入了名声风波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