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杨林之言,定彦平沉默了一下,却是摇了摇头,说道:
“送就不必了,等拿下高句丽之后,老夫自行离开即可!”
杨林一怔,随即反应过来,定彦平这是没有离开的意思啊!
这个答案,令他面露笑容,忍不住说道:
“真是太好了,如今我等皆已年迈,也不知道还有多少时间。还能在一起征战沙场,此事当真不容易。”
定彦平点了点头,心中亦是有几分唏嘘。
虽然他当初辞官归隐,但这么多年的兄弟情,自然不会淡漠。
既然都已经到了这里,要是就此离开,那未免太过可惜。倒不如平定了高句丽,那时候再走,就没什么顾虑了。
几人寒暄几句,并没有纠结太多,便是进入正题,该如何对高句丽动手。
如果不出意外,邱瑞和韩擒虎率领的大军,应当是从高句丽辽东方向进发,拿下辽东城之地,再朝平壤逼近。
而杨林他们,如今身处扶桑之地,要沿海路杀往高句丽,选择就更多了。
只见杨素沉声说道:
“我军从扶桑出发,可以直接从海路杀往平壤。平壤乃是高句丽都城,对此出兵,有着两个好处。
其一,便是我们如果能够出其不意,一举拿下平壤城,高句丽必将覆灭,到时候,我们就无需大动干戈了。
其二,如果我们的突袭,无法取得预想中的成果,也能拖住高句丽兵马,为我大隋令一路大军创造机会。
等邱瑞、韩擒虎领兵赶到,我们在平壤汇合,便是高句丽的末日。”
杨素认真阐述着自己的想法,既然他们水军出击,无需直接面对高句丽的层层防线,当然是擒贼先擒王的好。
对此,杨林肯定的点了点头,接着他似乎想到了什么,若有所思道:
“处道所言有理,不过以老夫看来,就算我们突袭平壤,也未必能够一举成功,多半还是要在附近僵持。
老夫倒是有个办法,或许可以再牵制高句丽一些兵马,与我军成策应之势。”
听得此言,杨素有些意外,接着幡然醒悟,略显惊讶的说道:
“虎臣,你说的是百济和新罗?”
面对杨素的询问,杨林肯定的点了点头。
要知道如今半岛之地,可不止高句丽一个国家,还有百济、新罗二国。
虽然说,他们的国力远远无法和高句丽相提并论,却也不是毫无存在感。
毕竟这么多年,没有被高句丽覆灭,还能苟延残喘,多少也是有些本事的。
高句丽野心勃勃,他们觊觎中原,想要开疆扩土,自然也希望能够一统半岛,只不过这件事情,并没有他们想的这么简单。
虽然计划了很多年,却一直没有取得成功。
对于百济、新罗来说,他们与高句丽有着血海深仇。这些年来,他们可没少受高句丽欺负。
看了众人一眼,杨林意味深长道:
“以我大隋国力,覆灭高句丽自然不在话下,但我们无需如此冒险。若是能够联系百济、新罗二国,趁此机会对高句丽动手。
如此高句丽腹背受敌,必然陷入被动之中,对于我大隋来说,局面更加有利。”
杨素与定彦平皆是陷入思索之中。
很快,定彦平率先给出答案,朗声道:
“老夫觉得,这个计划可以一试,不管百济、新罗是否出兵,尝试一番,对于我们来说,也没有任何损失。
反之,如果这二国当真愿意出手,对于我军来说,确实能够减轻不小的压力。
要是速战速决拿下高句丽,减少我大隋的伤亡,并不是一件坏事。
至于这百济、新罗二国,他们应该也能看清楚形势,连高句丽都将被我大隋覆灭,他们这等小国又岂敢造次?”
定彦平颇为自信的说到,虽然他已经不在朝堂之中,却也心系天下。
要是他不关切大隋,就不会知道海寇侵入登州府,第一时间赶来支援。
杨素亦是给出肯定的答案,说道:
“此事尝试一番也无妨,只要二国出兵数万,已经能够影响大局。”
若是正常情况下,百济、新罗二国,自然无法威胁到高句丽。
他们的实力还是逊色不少。
可是现如今,大隋出兵而来,高句丽的绝大部分精力,都要放在应对大隋精锐之上,就给了百济、新罗可乘之机。
只要他们出兵能够取得成效,那么前线的大隋精锐,压力将大幅度减小。
对于二国来说,这无疑是他们痛打落水狗的好机会。
在此之前,他们根本无法对付高句丽,可是现在有大隋撑腰,情况截然不同。
三人很快达成一致,确定了这个计划。
而单进就在旁边,听着三人商讨,对于他也是多有启发。
跟着杨林等人,确实能够学到不少东西,对他领兵作战多有裨益。
如何调度大军,单进仍旧是个新手,他只带领数千士卒冲锋陷阵,却没有真正自己指挥一场战斗。
不过仔细想想,在这演义之中,再多花里胡哨的手段也没什么用处。只要实力够强,自然能够横扫千军。
就像四明山之战,李元霸一个人,直接把各路反王百万联军给打崩了。
多少是有些不讲道理了。
而单进有系统相助,他相信自己终有一日,也能达到这种程度。
不过,单进当然不想做李元霸这等莽夫。能够多学一些东西,多掌握一些技能,也不是坏事,日后总有用的上的地方。
——
高句丽,平壤城。
此刻的高句丽王高元,脸色有些难看。
先前他听从扶桑使者的劝告,派遣大军前往扶桑支援,这个决定无疑表明了高句丽的立场,以及和大隋开战之意。
那时候,高元从未想到这一战,他们会败得如此彻底。
明明他们出其不意,并未走漏消息,奇袭隋军。结果却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战果,反而是损兵折将,近乎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