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世家之人的计划,亦是显而易见。
他们先派人伪装高句丽兵马,在边境肆意杀戮,以此激怒杨广。
等到杨广发兵北伐,他们便可提前将此事传到高句丽。如此一来,高句丽一方肯定有所准备,他们不会坐以待毙的。
一方来势汹汹,一方早有准备,注定了对战双方,谁也讨不到好处!
这件事情,世家之人并未犹豫,其实早在上次,他们就已经商议妥当,接下来应当采取什么举措。
如今不过是确定消息,将之付诸实施。
——
平壤城。
高句丽都城所在。
自从经历上次大战之后,高句丽一方的损失难以估量。
虽然说,这场战斗最终没有打到平壤城,可是折损的兵马和大将,却是怎么也弥补不回来的。
哪怕高句丽一方,近些年发展极好,也完全称得上伤筋动骨了。
所以在大隋退兵之后,高句丽王高元立刻派出使者,向大隋称臣求和。
这是高句丽唯一的选择。
虽然有些不甘心,但总好过被彻底灭国。
那一场大战,大隋双管齐下,一路由老将邱瑞、韩擒虎统领,从辽东城杀来。
另一路则是杨林统领,单进在此番征战,堪称功勋卓著。他的威名,甚至可以在高句丽之地,起到婴儿止哭的效果。
出于这种种原因,高元已经认清楚现实,大隋不是高句丽能够招惹的。
所以他的称臣,不只是面子话,而是真的不敢再犯大隋半步。
高元原以为,一切都会这样安定下去,虽然没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但是能够这样混吃等死,倒也不是坏事。
可变化始终来得突然。
当一名士卒,脚步慌张的冲入王宫中时,高元不禁面露疑惑之色,他目光扫视而来,接着沉声道:
“何事在此这般大惊小怪?”
这名士卒喘了口气,也没有废话,直接道:
“启禀国主,大事不好了,大隋传来消息,当今隋主已经下令,从各地征调数十万大军,要进讨我高句丽。”
原本高元还不觉得,这件事和他有什么关系,当他听到此处,瞬间瞪大了眼睛,接着有些难以置信道:
“什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士卒不敢怠慢,连忙呈上一份奏报,这上面已经把事情说清。
高元看到奏报内容,顿时眼皮子直跳,沉默了一会,方才咬牙说道:
“当真欺人太甚,我高句丽何曾出兵侵扰过大隋边境,他们却以此为理由,要出兵征讨我高句丽,未免可笑!”
别的地方,高元或许无法确定,但他作为高句丽王,怎会不知高句丽兵马调动?
这段时间以来,他可是下了严令,让人不要去招惹大隋。结果现在却出了这档子事情,恐怕只有一种可能了。
那就是大隋这边在自己演戏。
所谓高句丽犯境,只是他们自导自演,为了对高句丽用兵的理由罢了。
想到这里,高元仿佛已经发现了正确答案。
如果此事不是大隋朝廷所为,那他们为何连查探质问都没有,就调遣大军准备出征,未免太过干脆利落了吧!
显然,大隋一方早有准备,他们就等着这个理由出现。
一切豁然开朗,但高元脸上却没有半分轻松之色,他的心情并不好,接下来,他将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
面对来势汹汹的隋军精锐,他该如何应对,高句丽又该如何应对?
转瞬之间,高元心中万千思绪涌现,但他终究没有自乱阵脚。
虽然先前大战,让高句丽损失极大,但大隋退兵之后,他早已令人重新构筑防线,防的就是这一天。
只是高元根本不曾料到,还没有过去几年,大隋就已经按耐不住了。
可大隋蓄势待发,大战在即,根本不容他有半分犹豫,必须做出决断。
虽然高元对大隋心存忌惮,但他们也不是完全没有胆气之辈。如果大隋当真咄咄逼人,那他们也只能殊死一搏了。
他绝不能看着高句丽的基业,就这样拱手相让,沦为大隋的垫脚石。
只见高元郑重其事道:
“即刻传令下去,召集群臣议事!”
在高元下令不久,群臣尽皆聚集于大殿中,他们看到高元严肃的表情,也是意识到情况不妙。
如果没发生什么紧要之事,高元绝不会这般匆忙召集他们。
在群臣聚集之后,高元没有废话,而是直入主题道:
“诸位爱卿,本国主方才得到急报,那大隋杨广以我高句丽犯境为由,调遣大军欲要征讨我高句丽,恐怕此战在所难免。”
霎时间,众人皆是面露愕然之色,群臣面面相觑,有人惊呼道:
“国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先前国主不是下令,让边境守军不可越界,侵扰大隋边境吗?”
高元缓缓摇头,接着道:
“若此事当真是我高句丽将士所为,那本国主也无话可说,但我高句丽何曾对大隋用兵,这是欲加之罪。
以本国主预料,这分明就是大隋找的借口,他们想要趁此机会,一举覆灭我高句丽。
若非如此,他们得知消息,岂能不派人来我高句丽问罪,而是直接调兵?”
高元直接表明自己的想法,群臣亦是不住点头赞同,似乎只有这种可能了。
但众人神色更加严肃,因为这意味着,大隋早有预谋,这场战斗是避免不了的。
先前高句丽的惨败,他们还历历在目啊!
若是大隋再度兴兵而来,他们该如何是好,高句丽当真能够挡住吗?
群臣心有不安,可他们也不好发表什么意见。因为他们是高句丽的一员,和高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若是高句丽当真被大隋横扫,在场群臣又有谁能够占到便宜呢?
这就是他们如今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