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啊,那你来干吧!”说着把手上的镢头递给了赵放,自己去厨房里面找点水喝。
接下来赵放在旁边忙碌,赵母在旁边说着话。大多是家里用了多少电费以及外公外婆挣了多少钱、前几天去镇上买了什么东西之类的话。
能看得出来,赵母有很多话想对赵放说,但是又不知道想说点什么,只能把脑子里能想到的话,全部给赵放说上一遍。
“你外公前几天进你们的货,看错价格了,卖了几天,亏了二三十块钱,把他给心疼的呀,非得要找你报销。说都是看在你面子上才进的货,要不然不可能赔。”
说起这,赵母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外公越来越老,更像一个老顽童了。
“妈,我一会儿去外公的小卖部看看,刚才我路过的时候没听,说不定此时还在生我的气嘞。”
很久没干农活,几锄头下去,赵放浑身冒汗,掌心的皮磨的通红,关节的地方竟然开始起了茧子。
面朝黄土背朝天,农民的日子果然不是那么好过的。
家里的事情都忙完了,赵母还得等着装水管的工人过来,不能跟着赵放一起去小卖部。
重活一世,赵放对于亲情还是非常重视。
外公和外婆在小卖部里面忙碌,最近有一件事情让他们很烦,刚开始建的小卖部的面积太小了,现在货进回来的时候,没地方放。
货进的少的话,补货又太频繁,每天都要搬东西,身体也吃不消。
“小放,来了!”外婆看到赵放,立马停下了手中的活。
里面的外公盯着货架,装作没有听到的样子。
“怎么了,老顽童?”赵放笑着问道。
“没什么,就是觉得人来了,讨嫌。有的人啊,天天把外公外婆挂在嘴边,没放在心里,怎么这么久才回来一次?”
外公不知道让谁给他买了一个老花镜,看起来有几分老学究的风采。
“这不是忙吗?你唉声叹气什么呢?”
听赵放发问,外公把眼镜往下一放,起身说道:“没办法,小卖部的生意太好,是到了该扩张的时候,不过就是这场地太小,施展不开。”
外公话里除了炫耀之外,还有一重意思就是,好外孙,快帮我解决解决。
“找几个人扩建一下,开个百货店。到时候把多买点货架,摆上东西,到时候让人要啥自己选,也省得你们帮他们找,减轻一下负担,只需要在门口收钱就行。”
赵放准备把这里扩建一下,形成一个小的乡村超市,村民和大车司机过来买东西,自己围着货架找就行。
“这能行吗?人家找不到怎么办?”外公狐疑地问道,就连旁边的外婆也觉得有点不靠谱。
“怎么不行?刚开始肯定找不到,时间长了大家就熟悉了,就知道该往哪儿找了。一回生,二回熟嘛!这是我在沪市学的,人家那边的商店就这么干,叫做超市,就是超级市场的意思。里面啥都有,来买东西的自己选,到时候统一结算。”
外公听到沪市有成功的经验,也点了点头,同意了下来。他知道沪市是目前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之一,能成功说明这种模式可行。
“行,那我听你的,要是不行,赔钱了你可得拿出来。”外公呵呵一笑,跟赵放开起了玩笑。
“对了,小放,我觉得村子完全可以在砖厂旁边再盖上点房子,租给村民,开个饭馆啥的。这来来往往的大车司机越来越多,也总不能整天挤在小卖..超市里面吃泡面。
开几个饭馆,村民能挣到钱了,这些司机的一日三餐也能解决了。”
“确定?要是开了饭馆,你的泡面卖给谁?”赵放笑嘻嘻地问道。
“总有人买。我终究不是村子里的,不能把钱都挣了不是,以后这边房子盖好之后,我们也交房租。”
听到外公的话,赵放沉默了,这小老头看来是想了很久了。小卖部挣钱,村子里的每个人都知道。外公则从人们的心理出发,分析了不少村民的小心思。
“行,就这样。不过外公,你可不是外人,放心,在这个村子里,没人敢说你们是外人。”
赵放伸手牵住了外婆和外公的手,一字一句郑重其事。
“你小子,行了行了,别说了。”
外公又把老花镜往上提了提,盖住稍微有点红的眼眶。外婆则不像他,眼眶里闪烁着泪光,低头用手擦了擦。
赵放的一番话,让两位老人感动不已。
“好了,好了,别哭,外婆,来人了,有人买东西来了。”
来人是村里的村民,是赵放的另外一个婶子,急匆匆地过来,也不知道要干什么。
人未至,声音已经到了:“村长,我可找到你了,刚才我去你家,没见到你,问了问,才知道你来小卖部来了。”
“婶子,有啥事儿?”赵放满脸疑惑,没听说村里发生什么大事啊!
“没什么大事,就是我们家二子要结婚了,想请你当个证婚人。”三婶儿搓了搓手,生怕赵放拒绝。
“婶儿,证婚人我还没当过啊,这种事情找老村长,我不行,太年轻没啥经验。”赵放挥了挥手,就要拒绝。
“村长,就是老村长让我来找你的,他说从今以后,他不再当证婚人了,村里就由你来当。”
三婶儿不依不饶地说道。
这还道真像是老村长能说出来的话,毕竟他已经完全放心把村子交给赵放了。当证婚人必须是有一定名望的人,不仅是面子问题,也可以加强跟村民之间的联系。
“那行,到时候我来当证婚人,只是婶儿,我第一次,万一出点小错误,你可不要介意。”
农村人是很迷信的,结婚需要看日子,找到算卦的,找一个好日子才能结婚。另外婚礼上发生一些小问题也都是有说法的,赵放真怕搞砸,让双方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