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晾干的纸浆已经干透。为了方便暴晒,于梦晓把纸浆铺的很薄,在石板上干透了,可以一整张揭下来。
经过三次熬煮,纸浆纤维已经变得很均匀了,几乎没有草叶混在里面。纸浆的颜色比第二天的时候浅了一点,但仍然是黄棕色。
如果要求不高,现在的成张纸浆也可以当做草纸来用了,就是厚度还不太均匀。
要靠自然日晒给纸浆脱色,需要的时间很长。
本来,这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大不了就多花一些时间,或者不要追求纸的白净程度,也就是了。
但是既然于梦晓提出了集中紫外线给纸浆脱色的提议,郭平也觉得很有意思,那就做出来试试,也是很好玩的。
现在,郭平正在用细竹条扎成一个圆盘,圆盘的半径和瓷碗的直径相同。
圆盘扎好以后,郭平把揭下来的干纸浆铺在上面,裁掉多余的边缘。
于梦晓的自制太阳灶是在折叠伞的内部贴上薯片包装里的铝箔纸制成的(见第二十二章),郭平在伞杆上绑了一个支架固定起来。
同时,围着着伞杆以瓷碗的大小为直径,用竹条做了两个圆框,用三根木杆撑起来,构成了一个空心圆柱形框架。
这个框架后续会被用来把明胶制成的凹透镜,反射红光的反射片和过滤紫光的滤光片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光学通路,来得到郭平想要的集中紫外线。
但是光照范围只有碗口大小,用来漂白大批纸浆需要不停轮换,效率很低,郭平就设计了能让纸浆均匀接受光照的转盘。
可以手动驱动转盘转动,也可以和水轮车联动,自动运转。
同时,按照设计,理想情况下产生的紫外线虽然不会造成过高的温度点燃纸浆,但是凡事不能绝对。
万一被点燃了,那可就白花了五天辛辛苦苦煮纸浆了!
把纸浆设计成转动暴晒的方式,配合上转动形成的风冷效果,也能把纸浆的温度有效控制下来,是个双重保险。
准备就绪以后,就可以上手操作了!
恰好今天是个万里无云的晴天,诺贝尔河的天空很蓝,初夏的阳光虽然热量不高,但是足够明亮。
郭平要做的第一步是把明胶凝胶制成的凹透镜切下来。
凝胶如果过早暴露在空气里,表面会失水干燥,所以郭平一直等到开始试验之前才开始分离凹透镜。
过程很简单,直接沿着蜡模在凝胶上割一个圆形,从锅底分离,整片取下来。
由于蜡模是凸的半球形,去掉蜡模的凝胶自然形成了一个凹面。
凝胶接触锅底的部分只要削平即可,一面凹的凹透镜并不影响效果。
作为支撑,郭平用竹片围成了一个碗口大小的框架,刚好能把明胶凝胶安装进去。
这个凹透镜尺寸正好能放进构成光路的框架里,可以上下移动来调整焦距。
接下来是反射片和滤光片,郭平也按照同样的步骤把这两片明胶剪成合适的大小,放入光路框架中。
然后,郭平抬起头,观察了一下太阳的位置,转动简易太阳灶的角度,把阳光收纳进来。
折叠伞内部的铝箔纸立刻聚集了阳光,亮得发白。在沿着伞柄的直线上,光线会聚集到一个点,如果在这个点上放上锅,就可以用来煮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