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等等!”郭平赶忙拦住王晨。
“我知道!要先灌水,刚才都看你做过啦!”王晨端起水壶,直到得到了郭平的同意,才往水泵里灌满了水。
这次的水泵是离心泵,由手摇式波轮带动圆形外壳里的水,旋转形成离心力,从而吸引低液面的水流源源不断流向高处。
只是刚开启的时候需要先向外壳里注水,才能形成气密性。
看王晨多少也明白一点要领,郭平也逐渐放心把操作交给了他。
“慢点慢点,别把液面扰动了!”抽取上清液的管子则由郭平亲自掌管,很快把草木灰水沉淀后的上清层干干净净地吸到了另一个水泥池子里。
水泥池子底很大,上清液只要平摊在池底蒸发即可。
等待的期间,郭平先带众人对要用的石英砂进行了最后的筛选。
砂子是从12号场地的河岸边挖回来的,质量经过郭平的判断还算可以。
本来玻璃也是非晶体,对杂质的包容性稍好一些。金属等杂质的存在顶多就是影响一下玻璃的颜色和透明度。
关于这一点,郭平也征求过其他人的意见,得到最多的意见是彩色玻璃还挺好看的,完全没有关系!
至于采光,在拥有电力和电灯之前,郭平对室内采光都是不报什么期待的,所以透明度也影响不大。
所以这次郭平也没有严格要求石英砂的纯度,只是把采来晾干的砂子交给了众人,让他们捡出杂质即可。
等主料的石英砂选完,草木灰水里也析出了结晶碳酸钾。
郭平把水泥池底部析出的白色晶体扫出来,按比例和石英砂混合在一起,又按需要添加了适量石灰石,长石和白云石,引入钙镁等离子来增加玻璃的强度和透明度。
混合均匀以后,就制成了玻璃的基础材料。
郭平的计划是,先做一些平板玻璃,用来做房子的窗户。剩下的材料就交给社员们自由发挥,让大家体验一把吹玻璃制品的快乐。
第一炉,郭平先把用来制作平板玻璃的材料装进了三个陶锅里,放进砖窑里烧至融化。
由于添加了能降低熔点的碳酸钾,融化玻璃的温度也不需要太高,1500度左右就可以了。
为了方便取用,郭平把燃料集中在砖窑开口的一面,采用了开放式的烧制方法。
每一批次的玻璃也分别使用小容器进行分装,为了方便失败时回炉返工。
毕竟玻璃的定型和冷却也有不小的难度,而且是纯手工活,没经过练习,连郭平也不好说能一次成功。
其中,最需要解决的难点就是平板玻璃的尺寸。
制作平板玻璃虽然也可以采用模具灌装的方式,但玻璃表面很难做到光滑,受限于模具大小,也制作不出面积较大的玻璃。
所以,这次郭平采用了和热轧钢铁类似的方法,用两根光滑的铁管相对旋转,把烧热的玻璃压轧到需要的厚度。
随着砖窑的温度在不断升高,陶锅里的石英砂逐渐变红,出现了融化的迹象。
等到围在砖窑开口看热闹的社员们纷纷喊着太热,退到一旁时,玻璃也差不多烧好了。
郭平观察了一下,用一根长铁管把其中一个罐子拨弄到窑口,里面的石英砂已经融化成了微微发红的一团透明胶质。
接下来,郭平让人用杆子按住陶锅,自己把手里的铁管插进陶锅内的玻璃里面,稍微搅了搅。
再提起铁管的时候,一团烧热的玻璃就整个附在铁管一端,被带了出来!
围观的社员中发出了一片惊呼,开始窃窃私语。
郭平把这块玻璃放在了他以前轧钢用过的陶瓷平台上,利用重力和玻璃的流动性,尽量把它摊成扁平的一团。
接下来,郭平让昆鹏帮他一起,把用来轧玻璃的两根铁管伸进砖窑里烤热——玻璃压薄以后,冷却速度过快,可能会退火失败出现裂缝,用热的铁管更保险一些。
准备好铁管以后,郭平把两根铁管插在带转轮的架子上,调整好间距。
转轮的操作也是由人力手动完成,王晨也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项任务。
准备就绪以后,郭平用铁杆拨动软质的玻璃,把玻璃的一条边引到铁管上。
然后,郭平示意王晨开始转动铁杆,两根铁杆相对旋转,玻璃从中间穿过,像压面一样,被轧制成了厚薄均匀的一片。
轧完的玻璃则沿着铁管搭成的架空滑道,落到架空平台上冷却。
整个操作流程非常丝滑,很快,一片平平整整的玻璃就出现在了平台上。
“太神奇了!还真做出玻璃来了!”小林优激动地说。
“厉害吧!还有更厉害的呢!”这也是叶岚第一次全程看到郭平制作建材,但她压制住了激动的内心,努力装作见多不怪的样子。
“玻璃啊。”自从加入公社,消停了不少的邓肯说,“早知道这么简单,我就做一些了!竹制试管还是太难清洗了,只能一次性使用,浪费了不少……”
“谁问你了?”安娜没好气地反驳邓肯,“你少做那些渗人的实验,不就不浪费了?”
“哎哎,别吵架。”距离安娜不远的詹爷说,他最近似乎把看管安娜视为了自己的责任,尤其是最新分工以后。
“没事。”抬头听到了全程的郭平解释道,“等平板玻璃做完,我给你们一人一个小罐,每个人都可以烧一块玻璃试试。”
“你们可以随意往里面加点东西,得是不可燃的啊!”郭平说,“最后烧出来什么样子,就开盲盒吧!”
这个有趣的提议让大家都激动起来,纷纷跃跃欲试。
郭平也加快了平板玻璃的制作,开始了第二块玻璃的轧制。
玻璃和钢铁一样,为了稳定的强度和柔韧性,同样需要严格的退火和回火。
再加上玻璃导热比金属慢,这个过程中如果突然遇冷预热,玻璃就容易炸裂。
不过好在碎了的玻璃可以直接回炉重造,理论上想尝试多少次都可以。
郭平的三块平板玻璃制作得很顺利,毕竟他可以直接看到玻璃的温度,及时鼓风降温,或者回炉加热。
三块玻璃都有大概一平方米左右,就是外缘形状不太规整,第一块稍微有点不平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