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时期,时间就是生命,没人比我更能快速统一指挥,协同作战。”
“而且,如果我不做点什么,能平息宫城外百姓的民愤么?难道真要我下认错诏不成?”
“别再劝了,朕心意已决,开始起草圣旨吧。”
大臣们沉默,没法反驳,总不能真劝陛下自贬身价下认错诏吧?
只好乖乖起草圣旨。
朝堂上没人反对,办事效率奇高,几位中书舍人合计一番,很快起草了一份陛下将亲赴益州的圣旨,给秦廷敬和政事堂匆匆过目,没发现什么毛病,直接盖上玉玺。
就这么一份关系重大的圣旨,短短时间内就在朝堂通过,在秦廷敬的指示下,迅速传遍宫城,随后火速扩散到京城各衙门,并公开告知百姓。
不到一个时辰,在京兆府和交通署的配合宣传下,整个京城都知道陛下将亲自前往益州,前线抗击瘟疫。
本来就是被鼓动的,脑子还没完全发热的百姓,听了之后不少迅速冷静下来。
清醒后一阵后怕,连忙高呼陛下万岁,之后迅速解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虽然和大部队比,这部分人只占一小撮,但极大缓解了朝廷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随着圣旨的发布,让本来就理智的人更难被煽动,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想要继续鼓动更多百姓变得困难重重。
这样一来,还在闹事的百姓基本就剩下现在这些,不会无限制地增加。
只要安抚了这群百姓,京城的局面就能迎刃而解。
御书房里,恭亲王派系的人经历了两次震撼,也迅速镇定下来。
恭亲王心里冷笑,脸上满是胜券在握。
的确,秦廷敬这招确实出乎他的预料,能起到一些奇效,不得不承认这次秦廷敬魄力十足。
但也就这样了,这圣旨只能消解一部分百姓的怨气,阻止后续乱民的激增,但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虽然后续被煽动的百姓很难增多,但经过一上午的发酵,围堵的百姓基数已经很大,光这群人就不是秦廷敬能轻易摆平的。
他不信没有他的推波助澜,秦廷敬真能完美解决这次危机。
一边冷笑,一边不经意地向殿外使了个眼色。
秦廷敬,你敬酒不吃吃罚酒,别怪本王不客气了。
随着恭亲王一个暗示,京城内所有恭亲王派系的暗桩几乎全出动了,决心给秦廷敬来个大麻烦。
而在御书房里,恭亲王一系的官员开始和陛下耗时间,以便外面的谣言继续发酵。
秦廷敬好像没察觉一样,任凭他们拖延,一边和大臣、御医讨论去益州的细节,以及防疫的具体措施。
一时间,双方竟然显得格外和谐。
就在这和谐的当口,一群阴谋论的谣言在聚集的百姓中再次蔓延。
人们纷纷议论,说是陛下为了逃避责任,不愿下认错诏,才想出的缓兵之计。
什么亲赴益州,什么指挥防疫,都是作秀,只是为了拖延时间。
毕竟陛下出行,排场、仪仗都要齐全,这一整套下来,七八天就过去了。
等一切都准备妥当,那时瘟疫可能都快结束了,该死的也都死光了。
这样陛下既不用离京,也不用下认错诏。
谣言一传十,十传百,百姓顿时炸了锅,骂声如潮,比之前更猛烈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