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目的各有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罢了。
而这么做的后果也毋庸置疑,让天下的钱币变得更加混乱,非但没有遏制住这一股风气,更是衍生出来了另一个最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以物易物,如何才能够以物易物!
当年在皇宫之中的刘禅,对于以物易物的理解就是百姓用手中多余的物品去换取其他人手中自己所需,而对方多余的物品。
因此对于这个词汇并没有过多的在意。
可如今他行走了许多地方,从江东开始,可以说是走遍了大半个天下,对于天下的很多事情,对于那些轻描淡写的词汇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就比如这个词汇,所谓的以物易物并不是百姓甲用自己手中的东西去换取百姓乙的物品。
因为一个寻常的百姓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更没有能力去行走到太远的地方。
而他们手中的东西和所缺少的物品也都非常的统一。
就比如塞外的胡人,他们缺少牛羊么?
他们最多的就是这种东西,他们缺少的是粮食,茶叶,盐巴,布帛,铁器等等...
无论胡人甲乙丙丁,他们都缺少这个,都不缺牛羊。
那么如何用自己手中的牛羊去换取别人手中的粮食和盐巴?
而大汉的百姓也是如此,同一个村落,或者乡镇,甚至方圆数百里多的都多,少的都少,他们如何去以物易物?
这就出现了商贾,游商,行商,商贾店铺,甚至是和世家豪族,得到其庇护的大型商贾。
他们开设了一间又一间的商铺,并且出现了一种类似于“钱币兑换”的理念。
货币的种类的越多,百姓想要换取的东西越多,那么他们被大量具有这种东西和能力的人所欺压盘剥坑骗的事情就越多,中间产生的利益就越大。
简单举例子就是...百姓今年丰收,他们手中有了更加富裕的粮食,想要换取布匹和盐巴,可是他周围的百姓也和他一样。
那么他就只能去寻找有这些东西的人,也就是...商人!
而商人也不会直接将东西还给他们,他们慢慢发展成为了将百姓手中的粮食换成钱币,然后再让他们拿着钱币去购买东西。
如此,他们手中的粮食有了价格,而他们得到的钱币也可以换成所需的盐巴和布匹。
这么做看似还很正常?
可若是深入了解,刘禅就会发现,当百姓去拿着粮食去找到商贾将手中的粮食卖出去的时候。
对方就会直接拿出太平百钱,直接了当的告诉他们。
“现在只有太平百钱,你们爱要不要!
你们若是不要那就将你们带来的粮食还有这些东西带走吧,别浪费时间!”
等到百姓们无奈将东西交给对方,拿走对方的太平百钱之后,去另外一个地方购买东西的时候却是发现了。
“我这里只收成色好的五铢钱!”
而此时...面对那些穿着皮甲手持利刃的家伙,他们连反抗的力气都没有,只能再次将自己手中的“太平白钱”去折价换成他们手中的“五铢钱”才行。
这个过程...可就有了不小的差价!
最重要的是,这种事情不是一个人,而是遍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