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还是不肯原谅朕么?”
当刘璿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本来还意气风发的刘璿,一瞬间仿佛被抽走了所有的力气一样。
直接摔在了朝堂的高台之上,颤抖的手掌都无法握住那轻飘飘的奏疏竹简,哆嗦的嘴唇也让他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语。
朝堂上下陷入了一片寂静之中,其实很多人在诸葛亮废除丞相这个职位,并且坚持要自己前往益州的时候,他们就知道了会有这个结果。
但是当这个消息传来的时候,所有人还是陷入了一阵死寂之中,最后慢慢传来了许多抽泣的声音。
诸葛亮的奏疏还有他留下的话语,是一起送入朝中的。
哪怕是有着诸葛亮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的吩咐,刘璿依旧是为诸葛亮操办了非常隆重的葬礼。
哪怕...最后落到刘禅身边的只是诸葛亮的衣冠冢。
天下似乎都在为诸葛亮的去世而悲伤,大汉丞相诸葛亮薨了,这个消息让天下差一点点就陷入了新一轮的动荡之中。
但此时天下刚刚平定,即便是有野心勃勃之辈想要作乱,但各地兵马还在,大量将士都还没有松懈下来。
他们也不敢肆意妄为,最终在一阵阵的悲伤之中,将这件事情平稳度过。
甚至当诸葛亮所有的后事都操办完了,刘璿都忍不住问了丞相的衣冠冢一句。
“是不是丞相连自己的去世,都已经算记好了...”
没有人可以回答刘璿的问题,甚至都没有人可以听到刘璿的这句话。
在诸葛亮的后事彻底告一段落的时候,刘璿屏退了所有人,拿着诸葛亮给自己留下的最后一道奏疏之中的一部分,来到了这里。
看着并不豪华的墓碑和衣冠冢,刘璿缓缓坐到了坟冢的旁边,放下了一个皇帝所有的戒备和尊严,缓缓依靠在了丞相的坟冢旁边,说着自己从来未曾和人说过的话语。
“丞相,朕是你带大的孩子...我们都是你带大的孩子。
我们最是听丞相的话,只不过...丞相你还是算错了,丞相啊..怎么可能薄葬呢?”
“丞相,你知不知道从五丈原到长安,沿途有多少百姓自发聚集,有多少百姓护送着丞相的英魂回到长安?
那一日,朕带领着百官在长安城外五十里相迎,听着无数的百姓为丞相痛哭。
看着那些跪在两侧,嚎啕大哭的百姓...朕终于明白了。
或许这才是丞相想要的吧。”
“丞相总是说,朕错了,但是朕一直不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
朕想的很好,大汉的国力昌盛了,大汉的朝廷富足了,大汉的兵马雄壮了,大汉可以不断对外进攻,收获更多的土地。
大汉在掌握住天下的话语权,联合那些青城山上的道士,利用朝廷的威望,让大汉的百姓都为大汉而荣。
这样,我大汉定然能够昌盛下去!”
“朕觉得自己没错,我大汉的府库一日日的充盈,我大汉的百姓日子也比乱世的时候过得更好。
我大汉很久没有饿死人了,同样...我大汉的兵马也开始再次训练,如果没有丞相,朕现在应该已经开始下令征讨四方了。
如果朕这么做了,朕日后在史书上一定会成为一个被人称赞的帝王。
英明神武,内抚百姓,外拓疆土...可那样,我大汉会再次失去人心吧...”
“朕还记得,当年我们兄弟询问丞相,为何孝文,孝景都是明君典范,可被后人铭记的仍然是孝武皇帝排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