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汉的朝堂局面最为紧张的那些年,他们之间的书信都未曾停下来过。
曾有人说过姜维乃是朝中大将军,而钟会乃是地方驻守大将,两个人相交过密对于江山社稷来说,未必就是好事。
对于这种言论,姜维难得亲自下场反驳。
“维问心而无愧于天地也!”
一句话,事儿他做了,但是问题,没有半点!
改...更是改不了!
就这种态度让朝中的那些臣子也没了办法,只能让姜维和钟会就这么过去算了。
反而是在问及姜维与钟会之间关系的时候,钟会给出来了他们一个答案。
“大将军与会年纪相差二十余年,看似隔辈之人。
但遥想当年祢衡与孔融也是心腹之交,时衡未满二十,融已五十,孔融重衡之才秀所以忘记双方年纪也。
今日会与大将军同样如此。
会心慕大将军一心为公之德行,大将军看重会之才情,实乃忘年之友也!”
为此,还有人把祢衡与孔融,姜维与钟会比作往年之交,引为一时之佳话。
只不过双方的年纪相差的确是太大了,而钟会如今也已经到了古稀之年,而大将军姜维也早就去世很多年了。
就连姜维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也早早就病逝于床榻之上。
至于姜维的嫡长孙姜渡如今就在朝中担任将作监少监,兼领东海郡郡守,在徐州负责打造渡口,收拢工匠,打造船只等等...
之前姜渡虽然也有不小的功劳,但是在这件事情上也未曾做出什么成绩。
当然,姜渡并非是对待朝廷阳奉阴违,主要也是能力如此,朝廷给他的支持也并不算太多。
所以哪怕是姜渡有心,却也是无力。
直到钟会这位祖父好友到来之后,姜渡这才真正在东海郡打开了局面。
不管是在徐州对待那些世家豪族,让他们给予自己大量的支持,还是在治理东海郡,让百姓们不会生出反感。
亦或者是调动辎重,调动徭役等等。
钟会做事情都要比姜渡这个小辈老辣许多许多...
尤其是在徐州琅琊王氏的帮助下,本来需要数年才可能完成的渡口建设,此时只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就已经完成了。
而且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青州,徐州乃至于扬州的大量能工巧匠都已经来到了东海郡。
加入到了姜渡的身边,帮助姜渡从无到有的建造可以真正渡海的大船。
将已有的诸多款式一一画出,然后大量的能工巧匠开始不断的更改,不断的改进...
姜渡很清楚,这些都不是因为自己,而是因为自己的这位叔祖。
“叔祖!”姜渡看着面前并没有多少笑容的钟会,也是朝着他微微行礼,“看叔祖的情绪不高,可是最近有什么烦心事?”
“.....无事,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