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若再敢妄言,动摇国之根本,朕绝不轻饶!”
丞相见陛下如此坚决,也不敢再劝。
太史令却额头冷汗直冒,继续道:“陛下,臣愚昧,实不该胡乱揣测,还望陛下开恩。但天象之变,确是臣亲眼所见,或许可让其他钦天监官员一同观测,以证真伪。”
权明赫怒视:“不必再言!天象之事,本就玄之又玄,岂能成为你们随意诬陷帝后的借口!朕意已决,此事就此作罢。若再有谁敢提及此事,诋毁帝后,朕定斩不赦!”
权明赫拂袖而去,留下丞相和太史令跪在原地,面面相觑。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平日里贤明的陛下,竟会如此决然。
要知道,陛下向来是个明君,无论臣子们提出何种谏言,或是何种建议,至少都会耐心倾听,虚心接纳。
曾经直言敢谏的御史大夫,当面指出陛下做得不对的地方,陛下虽面色凝重,但也并未动怒,反而认真反思,加以改正。
可今日,陛下却像是变了一个人,完全不听他们的劝告,丝毫不顾众人眼中的利弊,只一心维护帝后。
待陛下离去,丞相与太史令这才起身。
丞相面色不悦,看向御史大夫,质问道:“御史大夫此次与我等一同前来劝谏陛下,却一言不发,这是何意啊?”
御史大夫神色间透着几分深意:“当初,陛下尚未册立帝后之际,诸位皆踊跃上谏,力劝陛下早立中宫。可如今陛下做出决断,册立了帝后,丞相与太史令却跑来,言说帝后是不祥之人。”
“究竟是帝后真的不祥,还是诸位心中的帝后另有人选?”
沈渊战功赫赫,虽常年戍守在外,远离京都,但在朝中地位尊崇,权势极大。
丞相如此举动,无非是不愿屈居沈渊之下,毕竟沈渊一介武将,这让丞相心有不甘。
再者,柳昭仪在后宫把持多年,育有两位皇子,丞相早便暗自支持大皇子。
然而,如今局势陡然生变,沈毓凝被册立为帝后,如此一来,丞相之前精心谋划的一切,皆付诸东流。
丞相的脸色阴沉如墨。
他微微侧身,靠近御史大夫,刻意压低了声音。
“你倒是一副置身事外、笑看风云的姿态。帝后深得陛下宠爱,又正是青春韶华,娇艳动人得时候,背后还有根基深厚的沈家撑腰。”
他眼中闪过一丝阴鸷。
“陛下对她毫无防备之心,长此以往,你就不怕日后生出外戚干政的祸端?”
御史大夫何尝不是忧虑重重。
但。。。。。。
“陛下自一统天下后,满心所思皆系于江山社稷,对儿女情长之事,向来看得并不太重。”
“即便对帝后有几分喜爱,以陛下的睿智,也绝不会让她涉足朝政。”
“况且,陛下至今都未让沈家人返回京城,还一直派遣亲信在西北严密监视着沈家。如今帝后既已嫁入皇家,帝后与沈家,终究还是有别的。”
言罢,御史大夫微微一顿,目光如炬地看向丞相,似在洞察他内心的每一丝想法。
缓缓劝道:“如今天下初定,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后宫局势更是变幻莫测,诡谲难测。丞相还是莫要过早地选边站队,不妨再多观察些时日,待局势明朗,再做定夺,方为稳妥之举。”
丞相冷哼一声,并未就此作罢:“陛下为了能让帝后册封之事顺顺当当,不落人口实,不想让百姓对帝后有所诟病,竟将柳昭仪的三皇子记在了帝后名下。”
“这等宠爱,可谓是前所未有。若帝后当真怀有什么不好的心思,等到那时,你后悔都来不及。”
在丞相心中,柳昭仪的身份才是最合心意的。
若是大皇子将来登基,凭借他与柳昭仪的暗中往来,他甚至有把握成为拿捏皇权的权臣。
到那时,一个沈家而已,便如蝼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