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平安还记得,当时导师知道后,笑她花里胡哨,而此刻,她想对导师说,看吧,上天不会辜负每一份努力。
待墨水干后,纪平安将祈福带拿起,来到树下,寻找一个方便挂上去的位置。
纪平安在树下走着,大概是人类眼光的相似性,纪平安刚挂上去,便看到了宋知书和那男子的祈福带。
宋知书上写着:心心复心心,男子的写着:同心情始真。
男子落款:宋明礼。
也姓宋?
纪平安羽睫颤动,难不成是她理解错了二人的关系?
这时,宋知音已经挂好祈福带,纪平安怕被宋知音发现,赶忙走过来,拉着宋知音离开:“咱们出来许久了,都快到午饭时间了,我们现在回斋堂吧。”
宋知音不疑有他,点点头,“说来,我也饿了。”
两人朝着斋堂走,纪平安问:“知音表姐,来汴京前,父亲告诉我宋家是个大家族,枝繁叶茂。宋家亲戚很多吗?”
宋知音笑道:“你不就是咱们宋家的小表妹吗?”
说笑归说笑,宋知音还是认真回答了问题:“宋是大姓,分好几族。我们宋家所在的这一族是其中最大的,一村几百人皆是。宗族亲人之间,同宗同堂,相互帮衬提携,方能将一族发扬光大。当年先辈上京赶考,家贫人微,便是多亏了当时在京为官的族人资助。后来先辈被举荐为七品官员,也是得了家族在朝中前辈的照拂。否则,先辈还不知要等多久才能等到一个空缺。后来,随着先辈在朝中站稳脚跟,也开始承担起资助和提携同宗族人的使命。再然后是爷爷,后来是爹爹,大哥,二哥。随着爹爹这一脉官职越来越高,所要承担的提携后辈的责任也就越重。”
纪平安:“这么多人吗?同族之中,家境贫寒,来京赶考,要怎么资助呢?直接给钱吗?”
宋知音:“几百人看起来多,其实真正能够得族中长辈帮忙联系我爹爹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日子安稳,没有读书的天赋,无法被培养。有读书天赋的族中之人,从他们乡试开始,族中长辈便会刻意关照他们的成绩,若是有天赋的,家中无力供养读书,便会由族中长辈做主集资,资助他们读书,赴考。而在这些有天赋的学子中,只有能考上京的人中龙凤,方能被族中长辈推荐给我爹爹,由我爹爹安排他们的衣食住行。其实说是这么说,但每年学子何其多,几百人中出一个读书好,又能在万人之中脱颖而出,考到京城的,太难了。这样的人是族中的宝贝,也是凤毛麟角,以至于我爹爹年年修捐款修祠堂,这十年来,总共照拂的也不超过两个。这还包括今年才来京的远方堂亲,宋明礼。”
说到这里,宋知音叹了一口气。
其实一族能多出一点当官的人,同族之间相互帮衬,相互提携,爹爹在官场之中也能轻松一些。
可是谁能料到这么多年了,他们这一族除了爹爹大哥二哥,愣是没出过几个能参加京试的,更别说及第了。全在地方考就毙了。
今年的宋明礼,据大哥说,爹爹专门考验过他的文采,甚是称赞,很有机会考中进士,但距离三甲仍然很远。
纪平安问:“远房堂亲,很远吗?”
宋知音笑着说:“都出五服了。”
纪平安:“那确实挺远的。”从血缘关系上,宋知书和宋明礼谈恋爱没有任何违背人伦的问题。
纪平安和宋知音回到斋堂,没等一会儿,其他人也陆陆续续地回来了。
宋知书最后回来。
纪平安心里好奇多看了几眼,但又很快收回了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