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没多给,只装了几顿饭的米:“也不用你还,等秋收后从口粮里扣就好。”
林渔自然是满口道谢。
老大队长又说了句:“回来了也好,两个孩子都是你亲生的,带着他们好好过日子比什么都强,人人都想要回城,可城里又不是哪儿哪儿都好,你说是不是。”
这话林渔只认同一半。
城里确实不是哪儿哪儿都好,但随着时代发展,拉开的差距却会越来越大,这是工业化发展造成的历史必然性。
“还以为他走了就不回来,没想到居然回来了,还算有点良心。”大队长评价道。
有了米,林渔第二天就熬了一锅浓稠的米粥,好歹胃里头没那么酸了。
倒是林东林苗有些不太敢下口,嘀咕道:“爸,其实可以多放一些水,要不然这些米吃不了几天。”
林渔拍了拍他们脑袋:“放心吃,待会儿爸去镇上一趟,想想办法找个活儿干,拿了工资咱家就不愁没米吃。”
兄妹俩惊讶的张大嘴。
镇上的工作哪儿是那么好找的,村里那么多人,就大队长儿子在钢铁厂里,还是个临时工。
林东更是担心,皱着小眉头说:“爸,你又要去镇上啊?能不能不去。”
他还是怕林渔一去不回。
这事儿林渔不能答应,这会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还未普及,就算能普及了,他一个外来的知青能分到多少地?
想靠着那几亩地养活孩子,送他们读书,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林渔没答应,只是保证:“中午你们自己做饭吃,别饿着,最多等到太阳下山爸爸就会回来。”
林东拦不住他,只能点了点头,心中惶恐不安。
林渔摸了摸小孩儿脑袋,知道这时候说什么都没用,只有时间久了,孩子确定他不会一走了之才能彻底安心。
吃过饭,林渔就进城去了。
林苗再次坐到了门槛上等着,这一次,林东也在她身边坐下来。
第43章 年代文炮灰的知青爸爸(2) 年代文炮……
林渔出发前说去镇上找个活儿干, 路上却很是发愁。
这年头压根没啥就业岗位,工厂一年到头就招三瓜俩枣,还都会限制户口, 只招收工人子弟。
尤其是现在知青开始回城, 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难以解决, 就业岗位再一次被挤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