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进球瞬间引爆了全场,看台上一阵热烈的掌声和尖叫声随之响起。
有人为进球欢呼,有人却在感叹:“这解说员神了!不仅充满激情,连套路都能猜对!”
现场还有一些媒体记者和自媒体工作人员。专业体育媒体工作人员是不屑于在高中联赛这种小规模比赛中出场的,到场的大多是本地报社的实习记者,或者各中学报社、新闻社的学生记者。
他们为了凑出几篇三四百字的小方格子报道填充版面而来。
然而,即使是实习生,也有着敏锐的新闻嗅觉。很快,他们意识到,比起场上正在对垒的球员,这个神奇的解说员似乎更具有新闻价值。
东辉体校和花园中学的比赛结束后,主办方工作人员特地将陈默叫到了媒体区。
一排摄像机录音笔早早准备就绪,对准了陈默。几位本地媒体记者对这个神奇替补解说员充满好奇。
面对记者的长枪短炮,陈默反而有些拘谨,好像不太适应了。
在解说席上面对全场观众的陈默挥洒自如,描述起场上发生的事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可一旦变成接受采访,就令人紧张得不行。
一名看上去像是另一所学校新闻社学生的记者率先冲了上来:“这位同学,你的解说风格非常特别,把比赛讲得活灵活现!可以和我们聊聊你的灵感来自哪里吗?”
陈默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问得愣了一下。他其实没有什么“灵感”,唯一能说的,就是从小喜欢体育比赛——不光爱看,还喜欢自我模仿和解说。
可惜,自己的运动细胞实在有限,在高老师的鼓励下,他才逐渐将爱好转化成了实际行动。
不过,这些实话太过朴实,甚至有些露怯。陈默想了想,稍稍修饰了自己的答案:“其实,球场是球员们的舞台,我只是个陪衬。是场上的球员们给了我灵感。”
这回答反倒谦虚得体,让在场的记者们纷纷点头称赞。有人低声道:“还挺有镜头感嘛,又谦虚,这孩子有意思!”
将陈默引导至媒体采访区的主办方工作人员还没走远,听到他那句“我只是个陪衬”,忍不住笑出了声,打趣道:“你是陪衬?今天你可是全场的焦点!我看这些记者都是冲你来的。”
陈默腼腆一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那可能得感谢三中足球社给了我这个替补机会吧。”
恰巧经过采访区的几名三中球员听到这话,立刻哄然大笑,起哄道:“陈默,我们的‘替补之王’威武!”
这场面逗得媒体区的气氛都轻松了许多,也让陈默的紧张心情舒缓不少。
一位穿着《体育周刊》工作服的年轻记者继续追问:“能聊聊你今天解说的感受吗?你接受过专业培训、或者接触过类似的工作吗?未来有没有想过从事体育解说这个行业?”
陈默保持着礼貌的微笑,内心却掀起了一番波澜。他悄悄压下兴奋的心情,尽量平静地回答:“这次省高中生联赛,比赛主办方能让我尝试解说,我已经非常感谢了。我没有接受过专业解说培训,只是从小喜欢看各种体育比赛,听体育台解说员的分析,也喜欢研究各种体育比赛的规则。当然,三中足球社和篮球社给了我很多练习解说的机会……”
在场的记者们交换了几次眼神,似乎对陈默的回答很满意——多好的新闻素材!
一名年长的记者忽然开口:“你的表现不仅让主办方注意到了,我们也觉得你很有潜力。如果有机会到更大的平台——比如省电视台体育频道——尝试解说一场比赛,你愿意吗?”
陈默一愣,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提议。他点了点头,认真地回答:“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会珍惜。不过现在,我还是需要多学习播音技巧,打好基础。”
“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那名记者赞许地点了点头,满意地笑着,语气中带着鼓励:“我认识省体育台的一位工作人员,也许可以帮你推荐过去试试。你的能力,放在业余比赛实在有些屈才,你值得更大的舞台。”
陈默听到这话,心里仿佛被点燃了一团火。他紧张地握了握拳,深吸一口气,稳住心情:“那太感谢了!如果能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尽力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