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东西,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令人安心。”
心腹大宫女瞧见她的神色,不由喃喃:“娘娘……”
太后未再说话。
今日京中不少高官勋贵人家都不太安静,往来者甚多。
天子要立前太子长子为太子!
无数人坚决反对。
或者说,朝中几乎没有几个人愿意接受。
曾经的太子党已经风流云散,其中有走的走,背主的背主,找新东家的找新东家,就凭他们在旧主死后的表现,都能给太子一个死不瞑目。
结果在他们彻底得罪了太子后,新帝却要把皇位传给太子的儿子?
他们只恨天子久居宫中,不似以往时常上街,否则定要找人套天子麻袋。
人干事?人干事?!
合着您老和太后握手言和,就不顾其他人死活了是吧?
曾经的贤王党就不用说了,与太子党常年敌对,互相下绊子,若非是贤王刚刚被处理掉,曾经的贤王党不得不低调行事,不生事端,只怕现在已经直接找上越青君了。
非要说淡定一些的,竟然是从前的保皇党,他们从前保皇效忠章和帝,如今保皇效忠越青君,等到时候若当真是永乐王卫璋登基,他们也会继续保皇效忠永乐王,倒是并不妨事。
圣旨还在越青君的桌案上,群臣弹劾永乐王的奏折却已经到了越青君面前。
说永乐王虽未成年,但既已经封王,就该住在王府,而非宫中。
又说永乐王跟在太后身边,长于妇人之手,实在不妥。
还说永乐王不忠不孝不悌,不顾家中年幼弟妹无人照管,独自在宫中享福。
总之,找得着理由的,他们小事化大,大书特书,找不着理由的,编也能编个出来,求的就是一个声势浩大,压倒一切。
可他们忘了,上次这么做的时候,还是前不久为了宁悬明。
弹劾宁悬明的奏折还在麻袋里装着,丢在无人关心的角落,如今针对永乐王的奏折,又能掀起多少水花?
当然,也有一些人并没有忘,他们不止弹劾宁悬明、永乐王,也上书斥责天子。
从无嗣不孝到私德不修,从不听谏言到专制霸道,几乎要将越青君塑造成一个霸道强横,与臣子厮混,不顾江山社稷的独裁暴君。
这些奏折数量也不算少,越青君倒是多看了几本,将其中写他与宁悬明写得好的挑出来让起居郎记下,兴许还能作为描写昏君的词句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