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瑾瑜思忖片刻,低声道:“臣懂郡主的意思了。臣这就去写奏折。”
写公文写奏折这等事,都是由臣子动笔,郡主看后修改一二,亲自抄录一遍,盖上王府印便可。
姜韶华略一点头:“奏折你来写,我要写一封信给太后。”
马耀宗插不上嘴,就默默去铺纸研墨。
卢舍人知道此事后,匆匆赶来。
郡主凝神提笔写信,陈舍人提笔写奏折,马舍人研墨,这一幕很是和谐。卢琮不想被晾在一旁,厚着脸皮上前:“臣以前做过六年郡守,对写给朝廷的奏折也算有些心得。不知可否为郡主效力?”
陈瑾瑜笔尖一顿,抬起头,就见卢舍人一脸忠心诚恳的模样。
姜韶华从不介意下属表现,含笑点头:“也好。你也去写一份奏折。到时候本郡主看谁写得更好,就用谁的。”
卢琮拱手应下,很自觉地退下,回自己的屋子去写奏折。
事实证明,做了十年官员的卢舍人,确实功底深厚。一份奏折写得慷慨大义,一颗赤诚忠心在字里行间毕露无遗。
姜韶华看后,忍不住赞道:“卢舍人写得更好,这次就用卢舍人的奏折。”
陈瑾瑜心里不太服气,等郡主抄录过后,借了原稿看了一回,然后就默默闭了嘴。
第232章 教训
三位舍人间的一点小争斗,不必放在心上。
姜韶华令人送奏折去朝廷后,便动身去了舞阴县。舞阴县的高县令,也给了姜韶华意外的惊喜。
原来,高县令在春耕之前,就买了大批的高粱种子,分发给百姓。高粱耐旱,竟未受少雨的影响,长势颇为不错。至少,舞阴县今年不会缺粮了。
姜韶华和颜悦色地夸了高县令一番。
高县令谦逊地拱手应道:“臣今年和蔡县令长谈,得蔡县令指点,受了不少启发。以前臣埋头做事,却不得其法,没见到什么成效。以后,臣要多动一动脑子,想些法子来改善民生,尽力让百姓填饱肚子。”
臣子们有这样的觉悟和主动性,实在令人鼓舞欣喜。
姜韶华数日来的阴郁心情一扫而空。
在舞阴县盘亘几日,最后一站去的是南阳军营。
半年没来,一进军营,姜韶华就敏锐地察觉到了变化。士兵们个个面色红润,可见吃得不错,身上衣服也都是今年新发的军服。士气肉眼可见地振作了起来。
“于将军这半年多来费心了。”姜韶华含笑赞道:“今日进南阳军营,士气颇振。”
于崇日日领兵操练,晒黑了一圈,一笑间露出两排明晃晃的牙齿:“去年演武,南阳军拜在亲卫营手下,个个心里都不服气。憋着一口气,操练了半年。大家都盼着郡主早日来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