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众属官也无人反对。陈舍人也好,马舍人也罢,都是有背景有后台的。就是卢舍人,也是借着卢郡马的风。
汤五太爷要去为郡主出生入死,郡主提携汤五太爷的儿子,这很合理。
他们甚至隐隐盼着成为惯例。以后自家子侄入仕也能多些便利。
几日后,陈卓从荆州回来,正好遇上了前来王府报到的汤司吏。
汤司吏今年三十,身量中等,一脸精干,跟在冯长史身边,态度恭敬:“汤有银见过陈长史。”
陈卓不动声色打量一眼,随口笑道:“以后同在王府里当差,见面是常事,不必这般拘谨。”
冯长史笑着接了话茬:“先进去见郡主。然后随我去户房,粮队过几日就要出发。要忙的事情多得很。”
汤有银还不知道自己即将拉磨拉得怀疑人生,忙笑着应下,带着激动雀跃的心情进了书房。
……
第256章 提携(二)
“见过郡主!”
汤有银按捺下激动的心情,跪下行了全礼。
姜韶华含笑道:“汤司吏请起身。”
眼前的汤司吏是汤五太爷的长子。汤氏以粮食生意起家,家中男丁自小读书,到了十二岁以后,就开始随长辈们走南闯北。汤有银也不例外,跑了几年商路,经营生意没多少天分,倒是算账格外灵活。汤五太爷便想法子,举荐他进了西鄂县衙的户房里当差。
从一个户房小吏,到掌管县衙户房的司吏,不过五年光景。出身背景在其中占了很大的作用,汤有银也确实有真能耐真本事。
姜韶华每年巡查诸县,西鄂县这位汤司吏,自然是见过的,且对他印象不错。否则,也不会张口就提携来王府当差了。
汤有银恭敬谢恩,起身后谨慎低头,不敢和郡主对视。
姜韶华看在眼里,心里暗暗点头。汤氏后辈她见过几个,譬如汤启,便称得上精明能干。眼前的汤有银,或许不是汤家最出众的后辈,这份谨慎细致却是难得。
“汤家要运粮去北方诸郡贩卖,这件事你怎么看?”姜韶华似随口笑问。
汤有银心中有数,这是郡主在考验自己,哪里敢疏忽大意,立刻打起精神答道:“回郡主,小的……”
姜韶华温声打断:“你如今来王府户房当差,自称臣便可。”
“是,”汤有银心里又是一阵激动:“臣以为,以卖粮的名义推广新粮,这件事可行。”
“不过,这事只能徐徐图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来汤氏人手有限,二来北方民匪四起,亲卫营不宜过多分兵。运粮卖粮的队伍,最多分成三路。”
“还有,各地土壤气候都不同。在南阳郡丰收的新粮,到了其余地方仅靠图册未必能种好。所以,郡主得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