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应对天灾,都有先例。二十三年前的蝗灾时,王丞相做着吏部尚书。朝堂救灾的措施,自然有份参与。
王丞相沉声拱手:“启禀皇上,老臣以为,眼下其余诸事都缓一缓,全力赈灾抚民。”
蝗灾和旱灾又不同。干旱无雨,地里长不出粮食。百姓还能去寻些野菜野草裹腹。蝗灾却更令人绝望。蝗虫过境,寸草不生,这不是玩笑,而是令人绝望的事实。
一个处置不好,不但会死很多人,还会造成大面积的恐慌。
太和帝自少读史书,自然清楚其中的道理,沉重地点点头,宣布派三位钦差前去赈灾抚民一事。
对此事,王丞相和安国公都无异议。不过,两位重臣在钦差的人选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每个人各自举荐了三个人选。
其余众臣,纷纷各自出言。或支持王丞相,或站在安国公这一边。说起来,朝堂争斗和妇人们斗嘴吵架也差不了多少。
姜韶华冷眼旁观,并未出言。
太和帝清了清嗓子:“众卿肃静,朕心里也有人选。”
第320章 钦差(一)
龙椅上的少年天子忽然张口,众臣皆是一惊,面面相觑,安静了下来。
太和帝用商量的语气对着王丞相和安国公道:“丞相性情持重,推荐的是行事稳重的老臣。郑尚书举荐的人选,也是办差精干的臣子。不过,朝廷六部正值用人之际,他们还是留在朝中当差更合适。”
“朕打算派三位中书舍人前去。”
中书舍人是正七品,掌传宣诏命,参与机密,是天子的亲近属官。可谓位卑权重。
太和帝刚登基几日,还没来得及提拔任用亲信。这一张口,就将几位伴读都封了七品的职位。
众臣听在耳中,也没怎么惊讶。
王瑾是王丞相最喜爱的幼子,郑宸是安国公嫡长子未来的国公爷,李博元则是李家嫡子,嫡亲的祖父是礼部尚书。年龄最小的姜颐,是高凉王世子,也是天子的堂弟。
这四个少年,都是少时入宫,陪伴太子一同读书。朝夕相伴,情谊深厚。可以说是天子最亲近最信任之人。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子必会重用。
只是,天子的动作,比众臣预想得快了许多……
还有,太和帝一张口,就说派三位中书舍人做钦差。会是谁被留下?
王丞相和安国公会不会竭力劝阻?
“皇上既已有决断,老臣自无不从。”王丞相出人意料地第一个退让。
安国公稍迟一步,也迅疾拱手道:“臣谨遵皇上旨意。不过,几位中书舍人都还年少,办差经验欠缺。臣请皇上再派些持重的老臣一同前去。”
这就看出安国公为人的狡猾之处了。既迎合了皇上,又捧了自家儿子,顺便再找个办事兼背黑锅的倒霉鬼跟着一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