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心里早有猜测,此时听到郡主名讳,愈发激动,其中一个老泪纵横:“我们遭了蝗灾,没了活路,万幸有郡主收留我们。郡主就是我们的再造恩人啊!”
另一个老人也红了眼,坚持要给郡主磕头。
蔡县令开了好头,邹县令有学有样,在接纳安顿饥民的时候,反复强调是郡主的恩典。所以,在饥民们心中,郡主就是他们的天。
只从这一点来说,邹县令便算合格了。
姜韶华微笑道:“你们既来了南阳郡,就是本郡主的百姓。只管安心住下。”
然后,便问起了他们的日常起居生活。
两个老人颇为激动,见郡主问询,争抢着回话。
姜韶华听着听着,便听出一些不太对劲的细节:“你们刚安顿几个月,现在要开垦荒田,补种新粮,今年暂时还没收成。县衙发给你们的口粮,为何只有一半?”
汤有银迅速翻看账册,账册上纪录的数字,果然和老人口中的数字相差了一半。
这些粮食去哪儿了?
两个老人以为自己闯祸了,慌忙又跪下了:“郡主息怒!我们也不知是怎么回事。一开始粮食足够一家子吃的,这两个月来,口粮就剩一半了。”
“不过,我们每日去寻些野菜,掺和着熬粥,也能填饱肚子了。”
第355章 问题(二)
姜韶华按捺下心头火气,温声安抚两位老人后,又去老人家中看了一圈。
仓促盖就的茅屋,四面透光透风。现在正值酷暑天热至极,倒是无妨。等到天冷或是阴天下雨的时候,肯定凉风嗖嗖。
再看饥民们用的水井,几百人的村子里,竟然只有两口水井。每日得排着队来打水。
村子里的路也是乱糟糟的,散发着一些难闻的臭气。
姜韶华转了半日,面色愈发不善。
陈瑾瑜也忍不住嘀咕了几句:“这环境,也着实差了些。”
当然,对于被收容的饥民来说,有吃有住的,有粮种有地耕种,已经是从地狱迈步进了天堂。这年月,能活下去已经是万幸了,哪里敢奢求环境如何?
姜韶华不轻不重地哼了一声:“再去田里看看。”
到了田边,发现的问题就更多了。
一大片荒地里,农夫们或是低头锄草,或是拉着木犁开垦。姜韶华一行人露面,众人慌忙都跪下磕头。
“大家都起身。”姜韶华运足中气,声音遥遥传进众人耳中:“本郡主来看看你们,你们不必惊慌,原来做什么就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