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崇神色不动,淡淡道:“我们的任务是送粮,粮食送到,我们的差事就完成了。接下来怎么用粮,是钦差和刘郡守的事,和我们无关,不要多事。”
那个亲兵跟随于崇多年,是于崇的心腹,应了一声后,又忍不住嘀咕了几句:“郡主献粮给朝廷,朝廷二话不说就都拨来燕郡。这是生怕郑小公爷和御林军大爷们饿着了。”
官场就是这样。
于崇瞥一眼过去,亲兵立刻闭嘴。
当日晚上,郑小公爷亲自设小宴,为于崇接风。
百姓们缺吃少喝,郡守府里当然不缺粮食,饭桌上鸡鸭鱼肉俱全。就这,郑小公爷也觉饭菜粗糙简薄,吃了几口,便搁了筷子。
刘郡守倒是吃得香。于崇常年在军营,和士兵们同吃同住惯了,对吃也不讲究,运筷如飞。
郑宸举杯笑道:“于将军大名,我早有耳闻。今日一见,更胜闻名。我敬于将军一杯。”
于崇却未举杯,而是端起了茶杯:“郑小公爷请见谅,南阳军营里有不得饮酒的规矩。末将身为主将,不能明知故犯。末将以茶代酒,敬小公爷。”
在宴会上拒绝饮酒,可以看做是武将的操守,也可以理解借这一举动表明态度,彼此道不同不相为谋。
姜韶华确实好手段,牢牢收拢住了于崇。他想招揽,看来是不太可能了。
郑宸扯了扯嘴角,举杯一饮而尽。
第361章 嫉火
有了南阳郡送来的粮食,燕郡人心迅速安稳。更令人振奋的是,久未下雨的燕郡下了两天的雨。地里蔫头耷脑的青苗,在雨水的浇灌下,骤然焕发出生机。
郑宸身为钦差,偶尔也会去田边地头走一走。雨后他便去转了一回,看着地里挺直翠绿的玉米杆和满地蜿蜒的红薯藤蔓,不由得精神一振:“这就是南阳郡的新粮?”
“是!”刘郡守满面喜悦,伸手抚摸玉米叶,就如摸着心爱的孩子一般:“南阳郡新粮产量极高,一亩田能收一千多斤粮食。今年我们燕郡第一年种,又错过天时,是补种的,产量肯定没那么高。等熬过今年,明年就按着天时耕种。”
郑宸沉默片刻,问出了心头萦绕许久的问题:“南阳郡的新粮,到底是谁种出来的?”
姜韶华去年在奏折里称南阳郡种出了产量高的新粮。至于这新粮的粮种来自何处,是谁培育出来的,却避开不提。
今年南阳郡新粮大放光彩,在干旱蝗灾极度缺粮的北方,玉米和红薯珍贵至极。
到底是谁种出了新粮?
姜韶华麾下何时出了这样的能臣?
这个人是谁?
刘郡守被问懵了:“下官从未去过南阳,对南阳郡几乎一无所知。”
焦郎中当然也不知道,他低声笑道:“南阳郡已经全面推广新粮耕种,培育粮种之人在南阳郡外声名不显,南阳郡的人肯定是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