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想屋内的屏风,就是张百草家传的。
可他毫不犹豫地就给了徒弟,可见对这个徒弟的在乎了。
当年有点身份的,早早收到消息,把家里值钱的都藏了起来,只是张家藏得最多。
要不是张百草告诉他们,赵想也不知道在四合院的主屋下面,有一间储藏室,他下去看过,里面还有一些东西。
不过留下的,都是一些不太值钱的,张百草和房子一起送给徒弟了。
对此赵想只能把下面的东西好好整理一遍,然后记录下来,以后还给张家的后辈。
除了原来的东西外,还有赵家后面收集的珍贵文物也放在下面保存起来。
只待时机成熟,赵想便捐给国家。
拜师礼后,赵想又回归了平时的生活。
他早上被翟新送去学校上课,中午和晚上回家吃饭。
他不在学校住,是走读生。
不是没人说闲话,觉得学生就应该住在学校。
只是老师和学校都不理会,本来住的地方就很紧张,要是本地学生不住家里,难不成一间宿舍要住十个人?
别说学校不同意,就连住校生也不愿意啊!
总之,走读生该如何就如何,不在学校住也没关系。
有些走读生离家远,中午选择在学校吃饭,这些学校都不管。
而且大学生都有补贴,吃顿饭根本不影响他们的生活。
说句不好听的,也就现在学生少,换成后世不仅读书要交学费,生活费也得自理。
补贴什么的,想都不要想了。
读个书国家还给钱,这么美的事也就现在才有了。
赵想的补贴是三个月一领,他领了就交给奶奶。
“奶,这是我的生活费。”
赵想领回来的补贴放在桌子上,也没有很多,就几十块钱而已。
这些贴补,真的只够学生们在学校吃饭,就算有余也余不了太多。
所以那些拖家带口的,就得想别的办法补贴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