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都那样了还有宗室闹事?疯了吧?
熟悉民间情况的老臣们都觉得造反的宗室王亲多少有点大病,不熟悉宋朝民间情况的历代皇帝却没那麽多想法。
皇家嘛,是个男的都想当皇帝,哪个皇帝在位时没处理过几个想造反的亲戚?
【旧的知州被一把火送去刑场,新知州许遵很快上任,这位新来的许知州是从大理寺外放到登州,在律法上造诣颇深。】
【然後,登州就发生了拉开变法帷幕的阿云案。】
【登州阿云案讲的是一个叫阿云的女子在母亡服丧期间被叔叔许配给一个姓韦的老光棍,她不愿嫁人选择杀人却因年幼力弱未能杀死,之後到县衙後如实供认罪行,许遵判她流放,而京城刑部大理寺却执意判她死刑。】
【律法是在不断的改进中逐步完善的,谋杀已伤到底该怎麽判?阿云的情况到底能不能从律法上从轻处罚?】
【朝中因此吵的不可开交,英宗和王安石本来就想变法图强,单纯的案件争执逐渐演变成刑律之争、慎刑派和重刑派之争乃至变法派和守旧派之争。】
【阿云的案子赶在变法之前,变法肯定要得罪人,有利益冲突也有对失败的恐惧,对那些守旧派来说,他们的目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和手段打压变法,案件的本身如何不重要,只要是王安石支持的他们就反对,于是英宗更加坚定了变法的决心。】
【整日和那些掉进钱眼里的蠹虫打交道治不好国,他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别人说什麽就是什麽。】
范仲淹听到这里只有叹气,“官家左右摇摆,变法如何能成?”
天下终究还是皇帝的天下,只要皇帝态度坚定,路上遇到的难题能少上九成。
可惜……
滕宗谅耸耸肩,“仙家说了,庆历年间的新政虽然失败,但是为治平年间的变法攒了教训,能给後辈当教训也是有功。”
不要沉溺于过去的失败,多看看後面的成功,虽然後面的成功和他们关系不大,但是仙家都说了他们的失败给後头的成功提供了经验,所以後面的成功依旧和他们有关系。
别管其他人怎麽说,他们只要认定大宋的繁华昌盛他们功不可没就行。
对,就是这样,没毛病。
其他人:……
如此自欺欺人,岂是君子所为?
不过仔细想想,好像也挺有道理。
【在万衆瞩目之中,治平年间的变法在争吵中开始,所有政策都先在京东、河北、淮南三路试行,苏相所在的登州正好归京东路管辖。】
【实干派难得,有能力的实干派更难得,虽然变法初期苏家人的立场能跳踢踏舞,但是苏相一直都是坚定的“管他能不能行试试再说”派,再坏也不能比现在更坏,试试还有好转的可能,干了不亏。】
【正如前面所说,苏相更擅长和民间百姓打交道,青苗法在试行的三路引起轩然大波,登州试点的成效甚至远超王安石自己在地方的成果。】
【政策制定的再完美也都是想当然,究竟可不可行要看在地方的成效,只老王一个人觉得行不行,连着多个地方都可行才是真的行。登州试点的成功给京城的皇帝和老王带来更多的信心,多个地方都因新政策变得更好,那些说新法不好的要麽是特殊情况要麽是当官的自己不行。】
【变法开始前几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露出马脚导致被朝廷查出贪官本相的官员数不胜数,都知道变法是烧钱的活儿,治平年间的变法因为抄贪官的家愣是没缺过钱。】
【根据不靠谱的小道消息,抄贪官的家来补国库的缺这个主意是苏相回京後提出来的,不管是不是真的,这个法子都完美的解决了国库缺钱的问题。】
【苏相的万人嫌之路由此开始,中间打仗那几年好点,後期回京继续万人嫌。】
【不错不错,皇帝开心,清廉的好官开心,百姓开心,只有贪官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皇帝们:羡慕.jpg
能臣不嫌多,虽然他们生前有很多能干的左膀右臂,但是看到别人家的能臣还是会眼馋。
“抄贪官的家来充实国库,皇帝得罪的人不少吧?”
“被迫让出利益的权贵高官不会不反抗,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呢,那些家夥可比兔子难缠的多。”
“似乎找到了他英年早逝的原因。”
“我刚去查了下,宋朝优待士大夫,只有少数太过分的才会砍头,大部分都是流放到穷乡僻壤,人活着就还有希望,抄家流放并不算逼太急。”
“……”
“别说了,越说越他娘的眼馋。”
【苏相是只勤劳的小蜜蜂,哪儿需要往哪儿飞,京城有英宗和一班子理政经验比他丰富许多的朝臣坐镇,他就能毫无顾忌的在地方历练。】
【也有说他回京後因为某个政策和老王吵的吵的不可开交于是被老王一脚踢出了京城,不过可信度比不靠谱的小道消息还低,暂且忽略。】
【接下来有近十年的时间苏相都在军中打转,大宋攻灭西夏收复幽云乃至降服吐蕃都和他有脱不开的关系。】
【虽然他当时官小,但是他脑子活络,还有愿意听他出注意的上官。在苏相的努力之下,周边的游牧民族久违的感受到来自中原人的威压,大宋的军队也久违的开始打“朝中有人撑腰”的仗。】
【苏相早年参与军事活动几乎都跟在狄王爷身边,当年朝廷清剿无忧洞的时候正巧狄王爷在京,是他亲自带领禁军配合开封府彻底铲除了无忧洞的隐患。根据不靠谱的小道消息,狄王爷那时候就看中了苏相。自己挑的文官就是好,後来他俩配合打西夏打幽云打辽国乃至平定蒙古草原都完美的说明了什麽叫“文武搭配干活不累”。】
【武将在前冲锋陷阵,文臣在後方操持粮草稳定民心,再没有比这更完美的搭配。】
【可惜古往今来那麽多年,能让武将没有後顾之忧冲锋陷阵的情况寥寥无几。】
此话一出,带过兵的皇帝都深有同感,谁不想打没有後顾之忧的仗?
角落里,曹操抹了把眼泪,“文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