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他官场失势,所以将商场利益看得非常重要。
“铜锣湾已经成为旺市,薄扶林也开发在即,地价飙升,楼价高涨,养奶牛确实不划算,这是站在公司的角度讲……新界足够大,肯定可以完成迁移奶牛场、牛奶厂的任务……周爵士,我只是提醒你,我能看到这些,也有人看到这些。我毕竟是华资,出于道义也不可能和你抢牛奶公司,但若是置地看上牛奶公司,你可能保不住,毕竟你只有不到20%的股权吧?”
曾经,林志超也想过,将牛奶公司占有,但他最近发现很困难:
第一,他的身份已经不允许自己去恶意收购华资企业,特别是周锡年这种有声望的华人,除非对手恶意招惹林志超,他才有可能进行打击。这也是前世李家成、李兆基、郑裕桐这些人,为什么不学刘銮雄、罗旭瑞等年轻一代作风的原因。
第二,如果发生置地收购牛奶公司,在周锡年不主动找他帮忙的时候,林志超也没有站在道义上,所以不方便介入。而且,置地公司是拿股票去交换牛奶公司的股票,难道林志超要拿着大把的现金,去购买炒高很多的牛奶公司,很显然不划算。牛奶公司的资产虽然丰厚,但却不是非要不可。
第三,周锡年对实力强劲的地产公司,怕是都抱有戒心,生怕别人倚强凌弱。
出于这三点考虑,林志超这次打着‘提醒周锡年’的名义,看看能不能有好处。
果不其然,周锡年听到林志超最后的话后,顿时紧张的说道:“林爵士,你是怎么知道置地盯上牛奶公司?”
林志超说道:“我只是一种分析!牛奶公司在铜锣湾的土地,可以修建高档住宅楼宇和写字楼大厦,在薄扶林的土地,可以修建大型私人屋邨……而在香港可以收购牛奶公司的企业,除了长江实业集团,还有就是置地。更何况,怡和系大班亨利·凯瑟克上任后,已经重视香港的地产开发……假设置地收购牛奶公司,周爵士你拿什么来抵抗?”
周锡年家族并不算巨富,顶多只能算政z家族,他大概拥有15%左右的股权,这已经是他这些年的成果。他的财富,根本打不起收购战。
牛奶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844年:
最开始是铜锣湾的制冰厂——雪厂(制冰)公司。因为西方人都喜欢吃冰的,不喜欢喝热的,所以早年制冰业务很有钱赚。香港有两家大型制冰厂,一个利用从北美运输冰块,一个利用机器制作冰块,双方一度打得不可开交。最后两家一看这样下去不行,搞得都没有钱赚,再加上一个主脑有意回国,所以两家制冰厂合并一家——香港制冰公司。
而牛奶公司与制冰厂一开始无直接关系,是一个英国叫做‘温逊’的医生,因为医疗需求牛奶而决定在铜锣湾养奶牛,并且生意好到爆。牛奶公司又吞并香港制冰公司,成了现在的牛奶公司。
因为本世纪中期,冰箱的普及,导致制冰业务萎缩,这家公司便彻彻底底成为牛奶公司。
那么一家英资公司,如何成为周锡年的华资公司呢?
原来,周锡年曾经是两局首席议员,声望非常高,很多大公司都拉他做董事,周氏经商掘金比草莽出身的人容易的多,牛奶公司也拉他当董事。周氏成为牛奶公司董事之后,又专注购买牛奶公司的股票,再顺理其章成为董事局主席。
香港这种公众上市公司很多,逐渐都被家族色彩的企业收购,比如九龙仓这几年就收购了天星小轮、香港电车等企业。
周锡年脸上变幻莫测,他有些怀疑林志超是在诈他,根本目的还是染指牛奶公司的土地。这种手法很高,最终不当获得利益,还占据着大义。
于是,他说道:“这个事情我回去好好考虑,感谢林爵士的告知!”
林志超心中叹一口气,便说道:“既然如此,周爵士权当我是杞人忧天!”
“严重了,林爵士好意提醒,我一定加强防范!”
“嗯,当年周爵士主动找我合作地产,我一直记得这份人情。”
聊了一些客套话,两人便各怀心事分开。
林志超手里大概有5%的牛奶公司的股票,而牛奶公司的市值35亿,每股市值102港币每股(总股本350万股左右)。这种老牌洋行,股票数量都较小,因为他们经营保守,也很少发行新股。
看到今天周锡年的态度,林志超已经放弃染指牛奶公司的想法,只想从中大赚一笔即可。
他的势力本来可以碾压置地和牛奶公司,但他除了不想失去道义外,更重要的是他不想打草惊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