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虎豹是因为生产工时比T34高而导致产量不足,那么,四号坦克还有三号坦克,这两款生产工时远不如T34的坦克又怎么说?在虎豹投产前的1941年和1942年,德国当时生产的坦克全是三号和四号,但平均产量,也只有坑爹的每月五百(1941年时甚至不到四百)。而同一时间苏联坦克的产量是月产量接近两千左右
如果想大辐度提高德国坦克的产量,就必须对德国的整个工业布局进行调整,而这个工作量,只有斯大林这样的独裁者才做得到。
此外另一个问题就是油料问题,就算是德国生产出海量的坦克,也缺少足够的让他们动起来的燃油。
虎豹的悲剧,真正原因在于战场维护性太差,以及德国的战略重点由攻变防。
重复式负重轮设计本就是维护麻烦,而一辆四十五吨到五十余吨的坦克,其重量本身就又决定了维护的麻烦——再怎么样,三十吨的坦克总比四十五吨的好维护多了。更要命的是,德国这时已由攻变守,大战过后往往不能控制战场。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遗弃在战场的坦克变成敌方的战利品。这是最要命的,要知道,只要能在战后能掌握战场所有权,前期所损失的坦克,只要不殉爆,都是可以回收修复的。甚至还可以将敌方遗弃的坦克缴获修复。
我看过一篇关于德国装甲师早期做战的维护报告。
一场大战过后,其全师的一百三十余辆坦克,仅有二十余辆能投入使用。但由于控制住了战场。几天后,能投入使用的坦克的数量恢复到九十八辆。这就很能说明,控制战场对坦克维修的重要性是多大了。
虎豹的不幸之处就在于此了。1943之后,德国由攻转守。在战斗中不断地撤退,大量可修复的战车,就这么白白地扔在了战线上……
6:所谓的冬季救了毛子军。
事实上,是冬天救了德军才对。因为补给问题,在大降温之前,前线的德军已经开始由攻转守。而在1941的冬季战役里,因为天气问题造成的兵员损失只有百分三而已(此百分三的数据争议很大,仅供参考。网上也百分十,甚至百分二十之说,但百分二十实在有些过度夸大了。)
恶劣的天气对防守的部队更有利。正是恶劣的天气影响了苏军的反击,使其部队的调动受到极大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天气的原因,莫德尔才有时机稳定防线重创了朱可夫。
德国的后勤一直很有问题,比如波兰的那位总督。有穿越人士云,真回到二战汉斯国,有几个必杀的人物戈胖子是一个(作者认为戈林有点冤,原生产部长才应当是第一位),波兰总督是必杀名单第三位,此人正是后勤的关键人物。原生产部长是必杀名单第二位。
乌德特得赶去当飞行学校的校长,他的能力完全比不上他的前任,此君自杀也不奇怪。
第58章 谈判
到坐上接人的加长型林肯车时,林汉和汉娜的手一直紧紧地握在一起,而他的左手臂则被喀秋莎作亲热状地死死搀着。三人就这么紧贴着一直走到林肯车后车门前一起“塞”进车内。
从码头的接站入口到停车场,这一路上林汉和汉娜都在不停地“交流”。
“原来她是俄国舰魂……什么,她居然知道我们的一切?”
“喀秋莎就像你说过的那样,她的意识有一部分来自我,是我的分身,欲望或者劣根性的分身,这一点就和你一样。你是我的理性,还有过去中二时期的分身。”
“别说笑了,我是我,你是你,我们现在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你说这么多,只是因为你现在又死心不改地想向我推销苏德联合的那一套了。你从前不是已经死心了吗?”
“那只是从前死心了,情况变化了,现在我又想试试了。”
“是中国的那个人给了你信心吗?”
“是的。在苏区的时候,我请教过他,我问他,有一个人,就象过去的我一样,中二而死脑筋,明知前面是条死路,却以为自己天下无敌,还是强行要走,撞了南墙都想走,还妄想撞倒了墙走过去,却不知道就算他撞倒了墙,墙外面也不过是一道悬崖,对这个人,我该怎么办?”
“他告诉我,世界是在变化中发展的。现在他的和过去的他是有区别的话,你不能用一成不变地眼光去看待问题。过去的他头脑僵化不变,现在或许另有所思,另有所想了呢?如果他依旧没有改变,那么你可以就去试着改造他,改变他……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所以现在又卷土重来了。”
汉娜直接了当地道:“那么,你现在可以败兴而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