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一九三九年英德开战后,在沙恩两舰皇家海军眼中,沙恩姐妹舰是战巡而不是战列,他们忌讳他的是他的速度和可怕的十六英寸主炮。至于装甲方面,在皇家海军心中,现役的三艘战巡上的十五英寸的巨炮就足以击穿他们。在皇家海军的战巡舰长的眼中,这场海战被视为“三个鸡蛋拿着铁锤和同样拿着铁锤的两个鸡蛋在对砸”。
但是,英国人的判断完全错误。
两艘沙恩级战列舰的具体数据,除了总吨位上被德国人故意缩水少报外,其装甲厚度,最大速度都接近真实数据,一点水都没有注,反而是有意地少报了一些。
按英国人的船舶设计师推断的想法,即使使用了大比例的焊接手法减重,沙恩级战列舰要达到德国人宣称的装甲厚度和速度,同时还要适应大西洋恶劣的海况环境,该舰的吨位估计要在五万吨左右,四万吨级别的吨位达不到这个要求——至于象未来依阿华级战列舰以四万五千吨的标准吨位就达到这个标准,却因为长宽比过大,适航性下降,舰体颠簸严重,导致火炮命中精度下降到“坑爹”的地步。(具体情况我前文谈过,历史上二战结束后依阿华级战列舰和英国的前卫号在大西洋上进行炮术演习时出丑的表演)
英国海军将一切都想到了,可惜他们独独没有想到的,是舰魂这种不科学的存在出现后,对造舰工艺带来的堪称“革命性”的变化。
龙骨一体化,确切地说,应用舰身一体化来称呼方才更加地适合。这项“魔幻技术”的出现,导致造舰时可以极大地减轻军舰龙骨等用于支撑舰体的“结构骨干”的重量,所有因为需要“铆接”增加的重量全部都被取消了,军舰的龙骨可造得更细更轻。光是因为这一项技术,德国战舰在“承重结构”上就可以“多”减重百分十以上的吨位重量。
为了增加额外的结构强度,汉娜沙恩级战列舰完工后,甚至将该舰的装甲也进行了一体化。除了增强了整体的防御强度外,由此带来的另一个意外的好处就是,这些和舰身融为一体后的装甲,尤其是水下的TDS防雷设计部份,也大量分担了全舰结构承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有已经“减细减轻”过的舰身龙骨,反而显得有“过粗”的嫌疑了。
一体化技术导致军舰在承重结构上大量的减重,用于动力系统时,使用“管道一体”化,更可以让锅炉管道承受更大的蒸汽压力——而蒸汽管道的问题,历史上一直是困扰德国海军的大难题。由于蒸汽压力过高,德国战舰在高速行驶时,蒸汽管道炸裂的问题一直困扰到战争结束。
加上林汉和汉娜花费了大量的信仰之力用于金属材料配方的研制,导致德国在锅炉制造技术方面后来居上,现在反而是世界第一甚至比英美先进一代有余,只要用更少的锅炉就能产生更大的动力。
舰魂这种不科学的存在出现后,对造舰上带来的革命还远不止于此。
在原位面,德国的大型火炮制造技术,其实很不乍样。原卑斯麦号战列舰380毫米主炮单根炮管的重量是111吨,而美国的依阿华级战列舰406毫米主炮炮管的重量却只有105吨,双方在治金技术方面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而这个位面,由于舰魂的出现,由于在1929年后得到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德国国内治金技术和英美的差距被拉平到同一起跑线上,加上林汉和汉娜的“微观”魔改能力,两艘沙恩级的主炮炮管单根重量只有103吨,而威力还犹有过之。
此外还有两点,在计算机运用到舰体力学的设计之前,全世界军舰的船型设计,都只能通过巨型水池进行试验,全世界的船舶设计大师用了几十上百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经验,逐渐地摸索出了不同吨位,不同速度要求下最佳的船型设计。但这摸索出来的“最佳”,和实际中的“最佳答案”,还是有一些细微的误差。
而汉娜和林汉这样存在的出现,最大的益处就是德国海军在设计舰船体型时,从开始就能拿出最接近完美“答案”的设计。
四万吨的沙恩级战列舰,进行海试测试时,由舰长操纵,通常只能跑出31节的极速,但是有汉娜在这过程中暗中“修正”和引导航线,却经常能跑出三十二节三十三节甚至三十四节的极速。倒不是汉娜增强了舰体的动力,而是她很好地利用了“洋流”进行增速。
海水是流动的,不同区域的洋流流动的速度都不同。身为舰魂的存在,拥有强大的感知力,汉娜和林汉都可以轻易感知身体周围数百公里内洋流的流动状况。她向舰长建议修正军舰行驶的航线,最大限度地利用洋流带来的增速,对航行的“经济性”和取得最大航速都极有好处。
所以沙恩级战列舰服役后,不光是自己,就连随他出行的其余德国战舰,每次出航后回归时,舰长都意外地发现军舰的燃料消耗比预计中要少很多。而对于长时间在海上进行袭击作战的德国舰队来说,这一点犹为重要。
而在关于两艘沙恩级战列舰具体性能数据的保密工作上,汉娜听从林汉的建议,在保密工作上决定反其道而行。
对于沙恩级战列舰的具体性能数据,她除了公布会让人一看就明白有问题的缩水的吨位数据外,其他方面大致的数据,故意地没有严格保密,反而稍作修改后有意地对外公开。
英国间谍在刺探情报时,总是很容易地得到该舰的装甲厚度这一重要的数据。在得到这些数字的同时,他们还会得到一个讯息:这是官方上级要求我们对外这么说的。而他们通过“内部渠道”得到“德国战列舰”的装甲厚度的数据,和通过其他手段得到的数据一对比,却总是发现惊人地接近。
这时,英国人的情报部门就面临着一个头痛的问题了:四万吨级的沙恩级战列舰,要达到如此装甲厚度,根本不可能还拥有如此的火力和如此的速度。
这些数据明显有问题。
情报可能有误,但“常识”和“知识”是不会有误的。所以英国海军上下经过一番分析后,普遍都认为德国人是在数据宣传上造了假,沙恩级只是战巡而不是战列舰,“高速战列舰”之说,完全都是“吹出来”的。
除了向议会要钱要预算造新舰时他们还会借此鼓吹一下“沙恩级战列舰”的威胁外,实际上在心理上,皇家海军的舰长们普遍都将其视为是“加强版的胡德号”来看待:承认他们的强大和威胁性,但认为双方拉出战列线对轰时,对手并非不可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