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终究会影响到电影。
《朱诺》无疑是最好的案例。
这部以题材吸引观众的影片,在第二个周末,全美点映规模扩大到了40家影院,巨大的话题争论度为《朱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观众。
而且影片口碑不算多好,也算吧多差,idb观众平均75分的打分,在颁奖季文艺片里算是一般的口碑,但其水准也远在及格线以上。
《朱诺》点映第二个周末,在北美再取143万美元,单馆平均票房35686美元。
点映十天,影片北美票房累计已经高达216万美元。
最为重要的是,《朱诺》引发了巨大的社会讨论度,关于堕胎的问题,再次摆在了全美所有媒体和观众面前。
未婚先孕,旁人的目光,年少的妈妈,这些看上去无法被主流文化所理解并接受的关于青春里最残酷的伤痛,被导演索菲亚-科波拉用一种青春电影独有的手法细心的描述着,仿佛最后的这张油画,渐渐变成绚烂。
最敏感的话题,最激烈的辩论,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关注和热度。
这些放在使馆影业和相对论娱乐手中,变成的是一张又一张绿色的钞票。
没什么东西比钞票更讨电影公司喜欢了。
使馆影业事后的调查数据显示,《朱诺》的观众群体当中,二十五岁以上的成年人占据了绝对多数,占比超过百分之六十,二十岁以下的观众比例较低,青少年群体对这部影片兴趣缺缺。
这也很正常。
大概在美国的青少年眼里,类似朱诺身上发生的这些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也没那么残酷,就比嗑药嗑多了脱光后跳入喷泉糟一点。
《朱诺》投资虽然不算很高,但连制作带宣发在内,总成本也超过了1000万美元,如今热度渐渐起来,使馆影业自然要进一步扩大放映规模。
到了十月份的第二个周末,《朱诺》的北美放映规模终于扩充到了1000家影院以上,由于影片天生题材较为小众的关系,扩大放映之后的上座率开始出现剧烈震荡。
这个周末,影片的单馆票房从3万5000多美元,骤降到了1万美元出头。
题材和投资方面的天生劣势尽显无疑。
好在保持一定热度的争论,始终能为《朱诺》带来不少观众,这周末之后,影片的北美票房累计达到了2215万美元。
单靠北美票房一项,就足以让相对论娱乐收回所有投资。
当然,在维持一定热度上映的同时。《朱诺》也有诸多批评的声音。
这其中最多的,就是批判《朱诺》不够严肃,将这一异常严重的题材童话化了,真实的怀孕哪里有这么轻松写意,尤其少女的未婚先孕。
罗杰-艾伯特就在专栏里面称:《朱诺》是好莱坞编制的又一个美丽的谎言。
这么说也没有错,因为好莱坞一直以来最为擅长的就是将各种谎言装扮的漂漂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