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报道了一所名校的招生简章,网友们发现其中有这么一段字:“学校无培养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考生的导师,不具备招收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考生的条件。”
意思就是,你们这些瞎子聋子,即便有本事考上,你们也别来上我们学校。
没有懂盲和手语的导师,不去招聘导师,而是选择拒收视障听障学生,这样匪夷所思的理由着实难以服人。
后来,大家发现,这一条款并不仅存在于这所名校的招生简章上,而是大部分的学校都有。
2003年北大招生考试中,郭晖以超出第二名许多的分数拿下第一名,但北大招生办负责人还是竭力选择用其他理由劝退郭晖。幸运的是,郭晖据理力争,再加上导师沈弘教授出手相助,北大最终录取了郭晖,并破例为郭晖求学提供无障碍设施。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如此的幸运。
王硕的目标是建造34所特殊人群基础教育基地,外加一个高等教育基地。
这些都需要钱啊。
林冬倒是想把所有的钱都拿去做慈善,可惜系统不允许,他只能劝说王硕先缓一缓。
等我年终结算一把,再把地产结算掉。
到时候绝对有钱给你干这事。
但王硕却不想再这么趴在公司身上吸血了。
他觉得作为慈善基金,向社会募捐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有太多的人享受着郑策的补贴,压榨着大部分人的劳动,成为“先富起来的这批人”。
多年前的先富带动后富,现在听起来像是笑话。
王硕也没有你有钱你就该捐的想法,但是他想去唤醒这些人的良知。
恰好,眼前就有几个被裴潜龙“唤醒”了良知的人。
主动要捐钱,真特么感人啊。
“这样吧,我们基金正在规划特殊教育基地,按照策划部给出的方案,每一座基础教育基地大概需要三千万的预算,要不,王哥你就捐一座?”
幸福小学平均下来一座一百万。
不要觉得这钱很少,你得考虑地理位置,学校规模,物价水平,还有劳动力成本等因素。
如果不是运输成本有点高,可能连一百万都要不了。
但是特殊教育基地不一样,你不可能把它给建造在山旮旯里,王硕的规划是全部建造在省会城市,方便整个省的特殊孩子入校。
不用担心花费的问题,衣食住行和学费都是不收钱的。
当然,三千万还是有些多,各地正府都会给郑策,郊区的话一千万其实也够了。
可是王华森不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