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对于杨士奇的禀奏,皇帝只是说了句“容后再议”,然后便开始讨论其他事情了。
朝会之后,皇帝把杨士奇和杨荣叫到偏殿,闭门讨论物价的事情。
杨士奇还不知道“通货膨胀”的严重性,大明的价格上涨也没有到天怒人怨、无可救药的地步。
出于直觉和经验,杨士奇敏锐的察觉到物价上涨可能带来不好的影响。
仅凭这一点,朱允熥就觉得对方比那些书呆子要强得多。
不过,囿于时代和学识,杨士奇也无法得出一个具体的对策。
但朱允熥可以。
朱允熥向杨士奇问道:“老杨,你知道北边的粮价是多少吗?”
杨士奇表示不知道,但杨士奇猜测,一定比南边便宜。
“是的,一定会便宜。”朱允熥笑着说道:“南京附近的粮价上涨,是因为倭国那边流通过来了大量的银子、金子,让江南一地的货币出现了大量的剩余,所以粮价才会上涨。”
“北方今年米麦丰收,粮食大有富余啊。”
杨士奇眼睛一亮:“陛下的意思是,我们从北方调集粮食,然后输入南方,将粮食价格打下去?”
朱允熥摇摇头:“不是调,而是买。”
买?
杨士奇颇感不解。
大明每年的赋税徭役,都是单方面向百姓收取的。
一些徭役不但需要百姓出工出力,而且是不给钱也不管饭。
如果征税和调粮需要付钱,那国家就是有金山银山,早晚也会用光吧?
但皇帝陛下肯定不会这么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