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令,全军出击,与燕军决战!”
冷兵器时代的行军打仗,小队的斥候可以纵横来去,但大部队的行进都是有迹可循的。
至于原因嘛,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水”。
正所谓大军逐水而动。
没有水是不行的。
人每天都要喝水,行军做饭也需要用到水。
至于那些战马、骡驴,随军的牛羊牲口,那都是饮水的大户。
所以大军只能沿着有水源的地方行动。
没有水源的区域,其实并不适合长距离机动。
正因如此,中原王朝始终对草原和沙漠没有什么征服欲望。
三万明军沿着大清河北上,其中数百名先锋向着一个重要的地方快速挺进。
柘城。
真定府东边的拒马河,与大清河形成“之”字形的河湾拐角。
柘城就在那里。
这虽然是个小城,但明军如果占领了,也算是有个后勤的支撑点。
数百明军毫不停留的朝着柘城狂奔而去。
负责领军打先锋的,是陈校尉。
屡立战功的陈校尉,其实现在已经不是校尉的小官了。
但皇帝每次见到这家伙,都直呼他为“校尉”。
而老陈这个粗人,俨然说成了“陛下钦点的校尉”,深以为荣。
陈校尉现在手下也有几百强悍的战兵了。
明军士兵策马前进,驮马背负着甲包和兵器跟在后面。
午后,明军便能看到柘城的城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