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抃又问道:“也就是说,奖学金颁发给谁,全由你们来决定。”
张斐点点头道:“我们充分考虑到各方意见,但决定权是在我们手中。”
赵抃道:“你们这是在施恩于学生,这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他们日后入朝为官,必然也会回报你们慈善基金会,这或许也是一种贿赂,你说呢?”
不愧是赵相公,还真是眼光毒辣。张斐故作错愕,过得一会儿,他才道:“是……是吗?赵相公明鉴,我们只是有这个想法,没有考虑太多,也不是非得捐赠,如果朝廷认为不妥,我们可以不捐。”
赵抃直截了当道:“我并不支持这奖学金制度。”
司马光瞧了眼赵抃,然后又向张斐道:“你先出去吧。”
“是,小民告退。”
等到张斐出去之后,司马光便向赵抃道:“赵相公,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困难,总会受人恩情的,报恩也是理所当然,但品行端正之人,他们会懂得如何报答。就说国子监的学生,他们也经常拜入朝中官员门下,但这也未必是一种贿赂啊。”
赵抃笑道:“这我当然知道。”
司马光错愕道:“那为何赵相公……”
赵抃道:“我只是吓唬一下那小子,他们会考察,我们也会监督他的。”
奖学金的考察制度,他心里是非常赞同的,因为他是真正的寒门出身,小时候就父母离世,全凭长兄抚养,知道寒门学子是多么的不容易,他当然赞成这种捐助,同时这奖学金制度也能监督国子监。
国子监里面的猫腻可也不小啊!
司马光呵呵笑道:“原来如此。”
这就是宋朝的祖宗之法在作祟,任何一个新制度,大家都会考虑其弊端是什么,然后再加以监督。
可见他们也并非是针对王安石,司马光改革,也会被人监督。
只不过司马光自己就是这么个人,故此表现地不太明显。
公检法也是相互监督。
这有好处,但也有坏处。
很多好的建议,扯来扯去,最终都无疾而终。
但不管怎么样,最终这奖学金制度,还是通过政事堂的批准。
“君实,你会在意那几个钱?”
等人都走了之后,王安石突然向司马光道。
司马光瞧他一眼道:“你想说什么?”
王安石哼道:“你休当我不知道你在盘算什么,你希望借慈善基金会捐助讼学一事,将张三拉到你的司法改革中去。”
司马光问道:“是又如何?”
王安石笑道:“你先别得意太早,我相信张三会一碗水端平的。”
司马光又问道:“你想干什么?”
王安石道:“目前制置二府条例司,缺乏算学人才,我打算建议官家,在国子监开设算学馆。”
司马光鄙视其一眼,“王介甫,休当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你这是借题发挥。”
他一听这算学,就知道王安石到底在打什么主意。
王安石呵呵两声:“彼此,彼此。”
二人真是知根知底,他们甚至都算准了,如果由对方掌权,会发生怎样的情况。
改革竞赛
其实在教育方面,司马光也有着自己的理念,而且与王安石是非常像似的,也都是要追求实用性,而不是那些毫无用处,夸夸其谈的学问。
这一点从司马光的文章就能看出来,他的文章是非常朴实无华,连半个华丽的词藻就找不出。
当然,王安石的文章虽然华丽,但关键他能在保持赏心悦目的同时,还能够做到字字珠玑,针针见血,胜司马光可不止一筹。
这个就只能用天赋来形容。
但是二人的区别也非常明显,王安石上来就是要大刀阔斧,不破不立,逆天改命。
而司马光则是谨小慎微,所谓“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就是非必要时刻,就不要去改变法律,小修小补即可。
二人的性格都非常执拗,目的也相差不差,他们都认同宋朝存在诸多弊政,但手段却是截然不同。
更为有趣的是,二人是深知对方的优点和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