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认为不能这么下去,到底张斐也就是面目可憎了一点,那辽人可是茹毛饮血。
孰轻孰重,还用说吗?
但他们又不能去批评曹栋栋,因为当时是辽军侵界,曹栋栋这么干,那也是深得人心。
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往死里夸赞张斐。
而富弼、司马光他们一直研究这部新法,没有关注此事,所以现在也是云里雾里。
虽然年关将至,那边赵顼也没有休息,他一方面忙于调兵遣将。
首先,任命郭逵为广南二路安抚使,让他从湖广地区,领兵三万进驻钦州等地。
他还专门派人去告知郭逵,咱们这回可不是要大举进攻,而是要以防备为主,以及在当地建立起公检法。
为此,赵顼又下令从京东东路调派一批指挥使过去,帮助郭逵练兵。
其实不是练兵,而是要训练皇家警察。
但不得不说,这个人选安排,是深得保守派他们的喜欢。
这足以证明,赵顼确确实实要将重心放于国内,暂时是不会再对外用兵。
不但如此,还有就是进一步官制改制的问题。
这个改制,真是充满着尴尬。
一改,旱情来了。
虽然此番抵御旱情非常成功,但是赵顼对此仍然是心存阴影,真不敢再轻举妄动。
故此,他也没有废掉三司,而是财政一分为二,钱都还是交给三司来管,但使用权交予户部。
至于三省改革,赵顼也没有再将门下中书拆分,索性就维持现状,宰相还是全都待在政事堂。
他也是从此番赈灾看到公检法是可以制衡政事堂的,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没有公检法的,如今政法分离,宰相的权力,已经得到限制。
就没有必要再进一步削弱。
赵顼年底这最后一道诏令,也预示着国家大战略将发生转变,将着重于内政。
八议制度
最终,赵顼还是没有彻底废除三司,也没有将三省六部制贯彻到底,这令不少大臣是松得一口气。
其实无论是王安石,还是司马光,都不太赞成这么干,他们认为这么干,效率会更慢,而且会失去对皇帝的制衡。
是一个部门权力大,还是三个部门权力大,这都不用去想。
至于赵顼为什么没有跨出这一步,大家其实是心照不宣,可不是因为他们愿不愿意,而是因为那场旱灾,令赵顼心生忌惮。
而国家战略方针的转变,也可以说在某一种程度上,为朝堂上的党争在降温。
因为这个战略,显然是更符合保守派的理念,但是革新派也没有去拼命反对的,因为这个内政就还是以王安石的新政为主,可不是说将新政给废除。
就不像历史记载的那样,王安石主政期间,是将保守派全部赶出朝野,不管他们的建议对与不对,绝不采纳,反之亦然,保守派上台后,直接将新政全部废除,不管好与不好,必须全部废除。
变成一个零和博弈。
而导致这情况的改变,就是在于现在朝中出现第三股力量,也就是公检法。
公检法原本是属于保守派的,但是随着政法分离,导致革新派中和保守派中,都有一部分人是坚决反对公检法。
这就直接打破了党争的界限,双方出现一个非常明确的共识。
此外,公检法掌控的是审判权,强调的是公平,是对权力的制衡。
苏轼提到的纸币问题,其实就反应出,这党争是在弱化,要是以前的话,就是拼命反对,坚决不让王安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