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韶的要求下,樊正他们都是以商人的名义,雇佣因战火而丢掉生计的西夏百姓,因为是雇佣,这工钱可是不少。
除此之外,还有盐,为什么王韶将中军大帐设在盐州,就是这里产盐,是经济枢纽。
而以前,这里的盐又好又便宜,便宜的原因在于西夏的物价比较低,而如今这里属于宋朝,物价自然得统一,当地盐价是直接翻十倍。
虽然王韶还是依照契约,保留了归降的贵族,在当地的利益,但是我既然将盐价涨上去了,那你们也得将盐户的酬劳给提上去。
当地盐户真是捂着嘴笑,还有这种好事?我是被占领吗?
天呐。
而那些原本属于梁乙埋等大贵族的利益,则是全部没收,拍卖给那些立下战功的私商。
同时又先在当地推行契约法,这其实无形中削弱那些贵族的影响力。
当地很多百姓也彻底放下恐惧,积极投入到生产当中去。
然而,宋军接连大胜,势如破竹,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西夏国内的恐慌,可是他们突然发现宋军不打了。
这令梁太后都迷茫了。
什么情况?
在这种占据如此优势的情况下,宋军竟然止步不前,这完全不能理解。
难道他们就不懂的一鼓作气再而歇三而衰的道理?
最终。
他们将宋军的错失良机归咎于文人统兵。
他们已经得知,统帅是王韶,就是一个文人,如今宋军的动向,完全符合文人的秉性。
梁太后他们是欣喜若狂啊。
这真是天助我也。
立刻整顿兵马,准备反攻。
但她也不傻,她知道现在要凝聚人心,于是她对外宣传,宋军之所以不敢前进,乃是因为他们忌惮辽国,可不是安什么好心。
王韶也在对西夏进行言论作战,他亲自写封信给梁太后,你是汉女,你应该懂得儒家礼仪,你怎么能软禁国主,这是儒家大忌,你赶紧将国主放出来。
气得梁太后是火冒三丈,就是因为我是汉女,我才这么干的,你还老提这茬,你不是成心拆台吗。
不过她也借王韶的言论,来宣传自己,我们都已经废除汉礼,那我凭什么不能主政,而且那些支持李秉常的,多半都是汉人降臣,他们都是内女干。
还得是大庭长出手
不可否认,这党项人是非常凶悍,可不是战五渣,但要说国力,这西夏是肯定不如宋朝的,而且到目前为止,还只是局限于西夏内乱,宋与西夏都还未宣战,此消彼长,这梁太后到底是哪里来的底气。
不用想,肯定是辽国。
基于李秉常的政策口号,辽国肯定是要支持梁太后,他不可能允许西夏与宋朝走得太近,尤其是现在宋朝国力蒸蒸日上,坐在上面的皇帝也与之前的仁宗、张真宗是大不一样,所以此时此刻,辽国更需要西夏来牵制宋朝。
其实梁太后是很有政治头脑的,她并不傻,她知道自己这么干,会有什么后果,但是她只能这么干,同时她知道借此去拉拢辽国。
如果让李秉常亲政,宋夏就成一家人,到时候再也没有人帮你牵制大宋。
所以辽国也是下了本钱支持梁太后,从北边给西夏运了大量粮草。
当然,辽国也清楚的知晓,光运粮草也非长久之计,关键自己也占不到便宜,还只能向西夏输血,而权衡之术,是要削弱两方,然后保证自己独大的局面,所以辽国早就在河东将自己的利益给划分出来。
只要你宋朝在西夏占便宜,那我必然是要在你身上占便宜,同时让你赔了夫人又折兵。
一直以来,辽国愣是将宋朝拿捏的死死的,甚至可以说,玩弄于股掌之间,其实在大宋安全司未出现之前,哪怕是间谍战,宋朝都不是辽国的对手。
但这回宋军的动向,也出乎辽国的意外,至今都未有宣战,看不出大举进攻的迹象,不过辽国还是得知,宋军主力已经进入西夏境内,并且还得知,西夏北线的主力在无定川被宋军击败。
这局势岌岌可危。
于是辽国终于按捺不住,先是给沈括下达一道通知,谴责他们宋朝故意拖延,谈判毫无诚意,我们已经失去耐心,河东边界就这么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