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7章 位列凌烟阁(2 / 2)

🎁美女直播

“臣请求把莱国成公、周国明公列于臣前。”

一一一.二五三.二五二.一五八

能进凌烟阁的基本上都是于国有勋,对皇帝有功的那些人,按当下官爵高下排名自然是最好的。

事奉李世民可以说是兢兢业业,一贯谦恭谨慎,而不是像萧瑀、陈叔达他们那些老宰相敢公然在御前吵架甚至打架,也不像魏征动不动就喷皇帝一脸口水。

最近他跟房玄龄之间,出了些问题,他很清楚。这次高、侯之事,不过是个积压已久的爆发。

“凌烟阁上这二十四位功臣,都是朕精挑细选出来的功臣重臣,其排名也是按官爵来排的。”

皇帝留给武怀玉爷几个单独相处的时间,

没有皇帝在旁边,四个孩子倒也是自然轻松的多,

“阿耶放心,我会照顾好弟弟妹妹们的。”武承嗣大声道,他现在崇贤馆读书,住在武德殿旁边的偏殿,除了去东宫崇贤殿上课,他其余时间就在武德殿这边,皇帝有空的时候会检查他的功课,甚至是教他射箭骑马,

在宫里他这样的功臣子弟还有不少,年纪都不大,家世却一个比一个惊人。

李世民其实也有点烦躁,

一品二品三品,先职后阶再爵,

礼部尚书王珪,刑部尚书李道宗,民部尚书萧瑀,工部尚书段纶,

“许敬宗也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这些年也渐成稳,表现还是不错的。”

从正一品排起,职位最高的当然就是三公司徒的长孙无忌,然后是司空武怀玉,再是死后册赠司空的杜如晦和武士彟。

按例,

李世民要提侯君集做吏部尚书,房玄龄又极力反对。

“你说的倒也有道理,遵照死者为大的传统,那就调整一下,杜如晦排第二,武士彟排第三,委屈你排第四。”

房玄龄和高士廉、长孙无忌舅甥两个一直暗里不和,李世民是早知道的,他平时倒也愿意看到这种不和,平衡嘛。

“至于吏部尚书,陛下让侯君集都督凉州,监护青海还不满一年,如今那边战事再起,此时临阵换将也不合适。”

能上榜的这二十四人,最低都是正三品的金紫光禄大夫或是冠军大将军阶。

等打完吐蕃,皇帝再把侯君集召回朝授兵部尚书,顺势加参预朝政入政事堂复相。

遣归第,是现在对怀玉说的比较好听了,事实上当时皇帝气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直接骂滚,让他回家停职反省。

樊兴如果不是之前贬降,他名次是还能往前排几名的。

但如今不是晚唐五代,功臣号这玩意都还没有一个正式的体系,但确实更显珍贵。

李靖其实吃亏在死的晚,入选凌烟阁时是特进,可第二年他就被晋封为开府仪同三司,贞观二十三年李靖去世,他被追赠为司徒、并州都督,李靖仅比李世民早死了七天。

历史上李世民是在贞观十七年时,感慨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大多凋零,于是图形凌烟阁,

武怀玉这位远镇岭南的边臣,也能以司空居第二。

那个时候魏征、李孝恭等大多已故,他们死后都追赠司空,故此李孝恭排第二,魏征排第四,加上早故的杜如晦排第三,三位死掉的司空,都排在活着的司空房玄龄之前,房玄龄仅排第五,

······

“阿耶明天就下岭南了,不过你们也不用担心,你们阿娘以后就留在长安,会经常来看望你们的,

虽然武怀玉并不相信皇帝们颁赐的免死金券,这玩意谁拿多谁死的快。

李世民背着手慢慢踱步,细细思量,他还是很想用侯君集的,侯君集在他眼里足够忠诚,也比较能干。最重要的是,侯君集跟长孙无忌、武怀玉甚至房玄龄关系都一般,

“那就以许敬宗检校吏部尚书,崔干检校黄门侍郎,”皇帝道,

虽然三人同是司空,但杜如晦和武士彟已经死了,相同品级,死人排活人前面,这也是以示尊敬。

二十四功臣,十八学士。

但皇帝在贞观十年便定了这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那武怀玉就占了很大便宜,他这活着的司空,也能排到第四了。

这天下姓李。

武怀玉也并不愿意位列第二,又不是第一,那排那么前并没太大实际好处,反而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武怀玉也没当真。

一个功臣号可免一死,两个功臣号,那就相当于两张免死金券。

相比起贞观初的实封功臣名单,和此前的世封刺史名单,

“在宫里不比在家里,不要任性,要学会独立自强,遇到事你们可以找内侍监张阿难,也可以写信给你们阿娘。”

老七和老十八则在太极宫这边的门下内省的弘文馆读书,陪着一群皇弟皇子们读书,他们跟承嗣住在一起,兄弟间倒也有个照顾,而女儿则是被长孙皇后带在身边,跟晋阳高阳等公主们为伴。

这一次的这个二十四功臣名单,基本上就都是李世民的人,李渊的那些人,基本排除出去了,仅剩下的几个也是因为紧随贞观天子得到信任后才能上榜。

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既是二十四功臣,也是十八学士,本来虞世南也是的。

武怀玉也无奈,

若是一般情况下,降等袭爵,子孙没有功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武怀玉从中听出来一些别样意思,或许皇帝还是把吏部尚书这个位置预留给了侯君集,现在因吐蕃来攻,不宜调动侯君集,就先让许敬宗检校。

“臣觉得高士廉做右仆射挺合适的。”

比魏征先前以老眼昏花为由辞相时,态度可就激烈多了。

皇帝也不想让武怀玉在中枢,因为他成长的太迅猛,能力、威望皆著,偏偏还那么年轻。

“右仆射温彦博病重,只怕时日无多了,”

也不会像封德彝那样两面三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尤其是听说房玄龄为相多年,从不曾泄露过半句机密,连在家都不曾对儿女们说过半点工作上的事。

你房玄龄是我李世民的臣子,你不领会皇帝旨意,却总给那些五姓七宗们说话,是几个意思?

然后温彦博这次病的很重,无法再担任宰相之职,李世民就选了高士廉来接右仆射,房玄龄极力反对。

因氏族志一事,房玄龄和魏征的态度难得的一致,都是反对皇帝尚官标准来修氏族志,认为这样做并不合适,容易引发旧士族不满。

不过也只能捱几年了,他们这些功臣子弟也不可能一直养在宫中,皇子们一般最迟十六岁出阁,离开皇宫。

他们这些功臣子弟估计最多十三四岁就要离开皇宫的,捱一捱,也没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