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8章野望(4K)
在智能设备与智能机器人深度参与工业生产和服务业的科技时代,虽然九州科技、大夏航天集团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级航天机构也都有成功发射探月机器人到月球上面,但是终究机器人与人,还有着根本性的差别。
机器人可以复制、量产,可以被塞进一个极小的空间,可以轻松在无氧的真空环境工作。但人,不行。
人类的脆弱身体需要氧气和其他营养素的支持,需要有一个安全的稳定空间支撑工作和生活,而且人类还会产生“废料”,需要时刻保持自身的体温恒定、心跳稳定、呼吸平稳。
李莹、周健文、刘庚鸿三人与智能机器人配合工作,很快,他们就“习惯”了月球上面的环境,沉浸在工作当做。
在地球上随便用铲子铲土,此时此刻也意义非常。
倒是偶尔会有运输车在运输“土特产”的时候,会很是拟人化的用自己多余的摄像头去记录四周的风景。
九州科技现在已经不仅仅是采集样本,每次发射都留有大规模、成建制的机器人队伍,说明他们从最开始就在想办法依靠现有的科技产品,尽可能探查、开发月球。
是将九州科技提升成为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忽视的蓝星重要力量。
依靠着身旁堆积起来的月球土特产,李莹一边深呼吸,一边轻轻小口吮吸着用来恢复体力的特制饮料。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
但效果非常优秀,不仅是恢复体力,最主要还是对疲倦状态的提神,以及减少身体排泄的特殊效果。
这一过程,不仅十分耗费精力,还不能太快。
探索任务于夏阴星历1010年9月15日完成,当时LRO的责任转移到NASA的科学任务理事会,进行为期两年的科学任务,并制定了一系列新的科学目标。
找到一个稳定的区域,开采资源、修建地基,尝试一些可以进行的试验。。
比如霓虹岛国的ispace公司的着陆器、还有NASA的商业月球计划CLPS中的PRIME-1等月球水冰采矿试验探测器,或许此时此刻都在自己周围。
而在观察室的那些受邀嘉宾、九州科技紧密合作伙伴们,在此时此刻也有了一些“特殊待遇”。
“嗯,那是什么?一颗陨石吗?”
不论是能够探索新地形风化层的高性能雷达,还是可以挖掘月岩、钻破冰层的特殊钻头,还有观察月球环境的质谱仪,都是它们的配置。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九州科技会在月球得到让科技迅猛跨时代发展的契机。
在周健文的视野中,蓝星地球并没有教科书那般“蓝白”,而是有着些许灰白和混沌,整个星球也并非他小时候画的那么圆,而是一个略显椭圆的球体。
登上月球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而九州科技的成功,就证明九州科技在航天工业、材料工业、电子工业等行业的研发进度,已经实质意义上领先他们所有人。
当然,那个被夸张的南北极上空黑洞,也没有那些宣传照片那么明显。
九州科技西南发射中心指挥大厅里面,每个人都保持着高强度的聚精会神状态,只要是在他们本人负责的项目上有一个数据问题,立刻就会被他们上传到系统当中,进而让更高级的负责人员和程序进行反馈、反应。
月球背面与月球正面都已经组建好了通信矩阵,在必要时候增加功率,就可以让这些机器人不在月球“迷失”。
多年的追赶,已经让他放下了曾经的成见,看开了当初的贪欲。
此时此刻,九州科技的某个隐秘技术团队,就已经在顾青的指挥下,开始进行月球基地建设的初步工作。
在李莹、周健文、刘庚鸿三人继续忙碌的时候,他们并不清楚,此行的两艘飞船,登月飞船和探月飞船的货仓里面,已经有一些体型较小,甚至自带雷达隐形涂装材料的机器人,在不知不觉中离开了飞船。
“呼……”
网络直播间的网友们还只能够看看环月轨道上面飞行器拍摄的画面,而他们这些在观察室的人,却能够跟随着导播的剪辑,看到更多月球风景,甚至偶尔还能够看到登月航天员的第一视角。
明明是异星他乡,却还能有这么多蓝星的仪器设备。
虽然当初在空间站上面已经看过很多次,但这种毫无建筑物遮挡,仅仅隔着航天服头盔,站在月球上看向蓝星地球的场景,却是第一次。
这就是人类血肉之躯与机器人不同的地方,机器人只要硬件性能质量和软件系统的参数调校到了合适的程度,就能够十分轻松的开始工作。
比人类更快的完成速度,比人类更加优秀、精准的任务完成度。
当周建的目光聚焦在这处阴影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航天服上面的摄像头,也已经为他拍摄到了更加高清的画面,同时登月飞船和探月飞船以及这几台邻近机器人身上的雷达装置也在此时此刻增加了些许功率,帮助其提供更多信息。
九州科技所做的事情,他只有恭喜和羡慕。
如果在蓝星地面上,这个工作自然非常轻松。
甚至为了尽可能让这些机器人可以在月球工作的时间更久一点,现在帮助周健文等人工作的三台智能机器人当中,就有两台安装有特殊的工业机器人维修程序和设备。
他想起在登月之前,公司那些太空专家给自己等人上课时候讲的一些事情。
或许过不了几年,九州科技就会开始正式开发月球。
于程东的言语之中已经没有当初对九州科技的恶意,更没有嫉妒。
随着他的目光聚焦、眼球工作,他的航天服头盔却是就像手机显示屏一样,有一块头盔区域开始对周健文眼前的视野画面进行放大、放大、再放大的操作。
周健文刚刚配合机器人铲完一堆颜色颇深的硬质月壤,看到队员已经在休息,也下意识停下了动作。
现在蓝星全球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官方机构、公司,都在尽可能的将更多的月球探测器送到月球附近的轨道。
而有的企业高管层,却是心中讶然,生出些许羡慕和嫉妒。
在寂寥的外星球上面,遥望近在咫尺的蓝星地球。
在搭建的简易建筑里面,运输车将会成为“运输大队长”,而“遗留下来”的设备,将会成为机器人的维修设备,以及组装、挖掘、探索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