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因此,徽班在诸腔杂奏的过程中,从“两下锅”“三下锅”到“风搅雪”,逐渐侧重皮黄戏的演出。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
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
清乾隆五十五年,以高朗亭为首的第一个徽班进入京城,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
《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刊于道光二十二年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
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
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整个演化过程,京戏有很多名字,历经百年,最终定位京戏,也称之为京剧。
在过去,搭台办堂会,那可是相当有面子的事情。
能听上一出戏,更是奢侈的不得了。
可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九成以上的人已经听不懂戏曲了。
或许不是听不懂,是根本享受不来。
那些票友想要看一场戏,除了看录像之外,就只能在重大节日的戏曲频道才能见到。
而且水平还参差不齐。
说起来,当时如此辉煌的京戏,仅仅两百年就落到今天这般尴尬的境地,实在有些悲哀啊!
这一世在天都城都不曾到过剧场看戏。
想不到在异国他乡的伦敦,却见到如此返璞的戏园茶馆儿。
刚到了门口,看到张贴出来的戏码,陆飞就兴奋了起来。
仿佛在这一刻,重回上一世的天都城老茶馆儿了。
随后大家进入茶馆,放眼望去,跟过去戏园茶馆的建筑风格几乎完全一致。
坐北朝南的戏台,一楼是散户看台,二楼转圈的全都是贵宾席。
此时开唱大戏《野猪林》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