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李定国,你马上带人去包围皇城司,把所有皇城司的人员全部扣起来。”钦宗近乎声嘶力竭地说道。
可惜呀,他们行动晚了。等李定国带人来到皇城司,把皇城司围起来的时候,皇城司已经人去楼空,只剩了几个小衙役和打杂的人员。
那么,他们去了哪里呢?其实,除了郑刚等四人,其他人并没有到金军大营去。
原来,郑刚离开于欢后,立即找到皇城司长史,让他给在家的官兵传话说:“杨光华已被皇上斩首,马上就要全面清剿皇城司,郑大人请大家迅速离开京城,以避杀身之祸。”
就在于欢坐在郑刚的办公室喝着茶等候之际,皇城司的官兵们已经从大院侧门悄然离去了。至于各自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
当李定国晚上来到后宫,向钦宗汇报皇城司的情况时,钦宗的脸色铁青,一句不吭。许久,才对一直低着头等他旨意的李定国说:“从现在起,朝廷和皇宫的警卫和保卫工作,就都由你的近卫营负责,同时,朕明天早朝就下旨,御林军、殿帅府全部归你指挥,你晋升为枢密副使、殿帅府、御林军指挥使,你责任十分重大,一定要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做好朕的、皇家的、朝廷的安全保卫。朕相信你定会不负朕望。”
钦宗没有埋怨、也没有责备李定国,因为他知道是自己的行动太慢了。可是再细细一想,关键是自己走错了一步棋,误解了杨光华,一步错步步错。倘若杨光华还活着,郑刚等人投靠了金国,那么,这事情就会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棘手。
钦宗的判断没错。郑刚和两个副使,还有他的侍卫长,的确是投奔金军大营而来。但他们却并非向金军投降,而是奔着杨光华来的。当郑刚得到杨光华被斩却被劫法场的紧急情报,又见于欢去请他去见皇上时,就已经判断:杨光华被金军救走了。来到金军大营门口,被卫兵拦下后,郑刚对卫兵解释说:“我等三人是杨光华大人的副手,这位是皇城司的侍卫长。我们前来投奔我们的杨光华太师,跟随杨大人。请予通报一下?”
执勤的卫兵进去之后,一会儿就回来了,杨光华没有出来,与卫兵一起出来的却完颜宗翰的长史,也就是现在的司令部参谋长。这位长史叫苏元中,也是汉人,原本在辽国朝廷做副宰相,辽国即将灭亡之际,他投靠了金军,被完颜宗翰看中,任命为自己的长史。苏元中哈哈大笑着走向郑刚,对着郑刚等四人行了个抱拳礼,说道,“郑刚郑大人,本官苏元中,奉完颜宗翰宰相兼元帅之命,特请各位到大营稍事休息,你们的杨太师正在休息,稍等就会过来。”
跟随郑刚前来的另三人,已经从郑刚的口中知道,杨光华被皇上定了叛国罪并判了斩立决,却又被金军劫了法场。得知此消息后,他们的心里开始打鼓。他们觉得自己是大宋人,无论如何不能背叛自己的国家。他们绝想不到,杨光华这么大的官、这么高的地位,怎么能背叛国家?怎么会成了叛国的卖国贼?
三人一边想着,已经跟着苏元中和郑刚进了大营,来到完颜宗翰的会客兼议事大厅。坐下之后,并没有看到什么元帅,还是苏元中坐在主位上,说:“我也是汉人,这一次是巧合,我想对你们郑重说明,你们的太师并没有背叛宋朝,是宋朝背叛了他。何以如此说呢?”
苏元中就把整个过程说了一下,最后说,“杨光华杨太师,现在已经再无回头之路,他在宋朝已经是被斩杀了的人,已经死了。是我们得到消息后,前去劫法场,救了杨太师。你们也做情报工作,那你们大概也知道,你们的朝廷里有我们的人,所以我们能够及时获知消息。同时,本官也代表粘罕宰相兼元帅大人,希望你们把你们皇城司的人都召集起来,不要再给那个宋朝去效力卖命啦,他们宋朝实际上已经消亡了,他们的皇帝还有那个太上皇的命,也不长了。我们想早上灭他,他就活不到中午;想晚上灭他,他活不过夜。让皇城司的弟兄们清醒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