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如春的历史,往前可以追溯至他二十岁。
魏如春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家里也没钱让他复读。不甘心一辈子守在农村的魏如春想过当兵来改变命运。结果体检的时候发现他身上有狐臭,兵没当成。魏如春又改行去写诗,写诗这东西看起来很简单,真要写出能震撼灵魂的语言却很难。魏如春头脑灵活,他找来国内国外的诗一通猛读,边读边想,终于悟出一个道理。原来写诗不是传说中的那么神秘,只要将一句话分成几段就行。
恰好当时的宁乡镇有个广播站,魏如春便拿着自己的诗歌去投稿。一来二去就认识了广播站的播音员黄玉。黄玉年轻貌美,声音甜美,魏如春第一次见到她几乎就没法挪步。两人都是芳华年纪,魏如春又是一表人才,共同语言多。一聊就聊了一整天。
魏如春得知黄玉也是高考落榜生,家里人找了关系,将她安排在镇广播站当播音员,虽说还是农民身份,却已经不用下田劳作。整天白袜子黑皮鞋穿着,一到夏天还可以穿漂亮的裙子。黄玉的境遇让魏如春羡慕不已,可惜自家没人当官,想找条门路难于上青天。
黄玉对魏如春写的诗喜欢得不得了,一来二去,两人的感情也逐渐升温。(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此段内容我砍了!)。
魏如春的这场遭遇,曾经让多少宁乡镇的小年轻艳慕不已。要知道当时能在乡政府当一个干部,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尽管魏如春不是干部,黄玉也不是干部,但他们毕竟已经脱离了农村,成了吃国家粮的人。
还得说说于大头这个人。于大头是个没多少文化的老男人,因为头大,被人背后叫“大头”,久而久之,反倒把他真名忘记了。于大头屠夫出身,因为当年救了一个下放下来的老领导,老领导官复原职后,将于大头从一个屠夫慢慢改变成为一个地方干部。于大头脾气暴躁,好色,三句话不离男女身上的性器官。黄玉能成播音员,就在于于大头一句话。
在当时的宁乡镇,于大头可以让人上天堂,也能让人下地狱。
于大头后来调去县里,临走时将魏如春从通讯员的位子上挪了挪,让他进了计生办当了专干。
这一挪,等于是鸟枪换炮。魏如春的干部身份从此坐实。
当了计生干部的魏如春如鱼得水,将一个宁乡镇的计生工作搞得水生水起。魏如春搞计生从不讲情面,宁乡镇到目前为止,几乎有大半以上的妇女是在他的手上做了绝育手续。当时的乡下人,谁家都想生个男孩。不管生了多少女儿,没个带把的,打死也不罢休。但凡遇到这种情况,魏如春都会亲自带人上门,采取围追堵截的办法,先将人抓起来,强行送去镇卫生院,在肚子上割一刀再说。
做了绝育手续,再算后账。魏如春最得意的一句话就是“杀猪去谷,扒房牵牛。”前面一句还能找到去处,后面一句是魏如春的独创,放到今天来说,还能申请原创保护。当时的宁乡镇人们,看到魏如春的背影都怕,就连大人吓小孩子,都会来一句“魏如春来了”,而且往往能收到奇效。
当了几年的计生专干,魏如春开始声名鹊起。整个宁县都知道有这么个人,县里开经验交流大会,魏如春作了几次发言,引起县领导的注意。连续几年被评为优秀工作者。
黄玉后来也调去县广播电视局,却始终没与魏如春离婚。两个人一个住城里,一个住乡下,相安无事。魏如春后来从计生专干升到副镇长,据说就是黄玉帮的忙。也就是说,对魏如春一生影响最大的人,就是他老婆黄玉。
而黄小英,正是黄玉的亲侄女。
高小离知道这些逸闻,得拜托宋文武。宋文武为了表现他与魏如春关系的非同凡响,曾经得意地告诉高小离,魏镇长家鸡皮蒜毛的事他都一清二楚,因为魏镇长从来没拿他当外人。不过高小离一直没想透的是,魏如春在宁乡镇的风头为什么能盖住镇委书记林如龙。
林如龙是技术官僚一类的人物,或许不善于钻营。但作为一个敢在县领导面前立军令状的人,他的勇气也不是寻常人可比。
高小离现在有个很明显的感觉,林如龙和魏如春,他们不是一条线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