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头话匣子一开,再也无法收拢。
他深入浅出,引经据典,从宁乡镇撤区并镇开始说起,说到动情处,他的眼角居然湿润起来。按于大头的说法,宁乡镇的村干部大多是好样的,他们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人人都舍己为人,舍小家为大家。这样的干部,是吸收了优良传统,是继承和发扬了历史。尽管有些人做得不是很好,但拳拳之心还是能看到。
高小离安静地听于大头讲历史,为印证自己的说法经得起推敲,于大头特别举了几个例子,其中就有关于宋文武的故事。
一提到宋文武的名字,高小离不觉竖起了耳朵。
于大头说,宋文武的竹村是全镇最贫穷的一个村。这个村子地少人多,而且土地又薄,养不活一村子的人。村支书宋文武为了让老百姓吃饱饭,曾经半夜守在他家门口要指标。当时的于大头还是宁乡区区长,为“提留”和“统款”已经伤透了脑子。竹村虽说地少,但公粮还是必须要交。上了年纪的竹村人都清晰记得,每年打上来的粮食全部交了公粮还不够,要想吃饱饭,只能编些竹器去外面换钱。可是当初对手工业的管理也很严,篾货不能私自卖。竹村人就只能偷偷摸摸趁天没亮跑出去,卖了钱一分钟不敢停留就得往回赶。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常常被干部堵住。堵住了也不拿你怎么样,只是把篾货收了不让你卖。
竹村每年收回来的粮基本是颗粒不存全交公粮,即便如此,每年还得倒欠。
宋文武看这样会饿死人,只好一个人悄悄去区长于飞门口蹲着了。蹲了三天,终于等到了人,一句话不说,双膝往于大头门口一跪,要求减免公粮。
这件事太大了啊,于大头一个区长怎么能做的了主?宋文武低垂着头说,于区长不答应,我就不起来,跪死在你家门口。
于大头没法,连夜与区委书记商量。区委书记当时不肯答应减免,说竹村就是卖孩子也得把公粮缴足。否则,宋文武的支书也不用干了,竹村也别想过好日子。
宋文武得知这个消息后,悄悄在腰里别了一把刀,趁黑摸到书记家里,举起刀就往自己脖子上砍。这下将书记吓得够呛,脸色铁青怒喝他,宋文武,你想在老子面前耍赖?你是看错了人。
宋文武也不多说一句,拿起刀在脖子上割,这一割还真出了血,这才将书记吓倒,问宋文武有什么想法?
宋文武的口气还与在于区长家里说的一样,竹村减免农业税等等。
书记怕人死在他家里,硬着头皮答应了。结果从此以后,竹村还就真没再缴过公粮。
于大头说到这里的时候,双眼放出精光说,你们当时是没见到那场景。说实话,我当时还真以为是黄继光、刘胡兰他们回来了。
于大头的话惹得大家都笑起来。高小离也虚掩着笑。
于大头说:“你们镇领导都在,按理说,我作为县领导,原则上不干涉你们的工作。但如果牵涉了原则性的问题,大局性的问题,最好还是三思后行。村干部现在经不起折腾啊。你们可别小看村干部,培养一个合格的村干并不亚于培养一个正式国家干部啊!”
话说到这个地步,几乎没有可以转圜的余地了。很明显,于大头不支持清账。
高小离暗想,或许于大头选在这个时机来宁乡镇视察,中心问题就应该是落在这件事上了。
镇委书记林如龙显然也听懂了于大头的话,他试探着问:“于主任,你说我查还是不查?”
于大头认真地看了看他,语重心长地说:“查与不查,是林书记你自己把握的事。只要不影响道社会和谐稳定,我是支持你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