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友轻车简从来了竹村,身边只带了小优一个人。
高小离去乡道上接了他,将车放在路边一户人家门口,说好帮着看护,给十块钱。
一路往竹村来,高小离和王家友在前面走,后面跟着的小优叫苦连天。她穿了一双高跟鞋,在机耕道上走路就像在刀尖上跳舞。
高小离让她干脆脱了鞋,自己将脚上的鞋让了给她穿,赤着脚对王家友说:“富豪,你也接接地气不?”
王家友毫不迟疑跟着脱了鞋,将他一双昂贵的皮鞋提在手中,一边走一边说:“高小离,你以为本少爷赤脚走不了路么?来来来,看看谁走得远。”
高小离含笑不语,王家友的一双脚一辈子就没走过田埂路,不像他,生下来就赤着脚走路,直到要上学读书了才穿鞋。乡下孩子不习惯穿鞋,总觉得穿鞋的人很矫情,脚臭。
果然,没走多久,王家友的脸上便露出痛苦的神色。
高小离装作没看见,谈笑风生在前引路。王家友只好忍着,硬着头皮跟着高小离一步一步往竹村走。
王家友这次来,说是带了修路资金过来。可是高小离暗中观察了一下,发现王家友的话未必是真的。对于王家友,高小离是深谙他的爱好和习惯的。这个人喜欢用现金,特别是大额现金,比如当年读书交学费,别人都转账或者汇款,只有他拿现金去交。按他的说话,钱拿在手上有成就感,安全感和实在感。
再比如上次他带着公司的一帮人过来竹村扶贫,给宋文武的十万块也是现金,十摞崭新的票子,能耀瞎人的眼睛。
一段不到五里的路,他们走了将近一个小时。
林巧早就带了林笑笑和宋书等在路边。宋文武下台后,竹村村委从宋文武家搬了出来。林巧将原来的乡林场遗留下来的房子修缮了一番,作为竹村村委会驻地。门口挂了一块新牌子,显得像模像样。
说起林场,自然要交代一番。林场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物。当时乡不叫乡,更不叫镇,而叫公社。在一切都是国家的大环境影响下,公社只要看中一个地方,手指一指就能划进自己的口袋版图。当时上面流放下来不少人,公社也没地方安放,干脆就组成了一个林场,将这批人集中到一起。
到了后来,林场解散。原先建好的房子也拿不走了,就一直废弃在哪。有些地方被人占用去养了猪,而竹村却一直没人占用。林场的房子比竹村任何一家人都要好,起码是红砖砌的,不像竹村,除宋文武家外,其他人家都只能用竹墙糊上泥巴。
竹村有竹,这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一片森林。因为当时宁乡镇的大小山头都被砍光了,砍去的木材拿去炼铁。结果铁没练出来,宁乡镇的所有山头树木一棵也没剩下。竹村的竹林在那次运动中侥幸存活了下来,因为竹子这东西不耐烧,一蓬火过去后就什么都没有。
竹村有竹,林场当然就设在竹村。
后来撤区并乡,再并镇,宁乡公社变成了宁乡镇,林场也就再没人来管了。
林场是个四合院式的,三面都砌了平房。一面是大门,过去还有个铁栅栏门,用一把大铁锁锁住。也不知是哪天铁门被人偷走了,剩下空洞洞的一个壑口,就像一头怪兽张大的嘴,令人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