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昚在赵构那碰壁,总能在吴太后这里找到安慰和开解。
有一次母子二人登上城楼,看着城下来来往往的人群。吴太后便问:“你觉得家产万贯好,还是一贫如洗好?哪个更快乐?”
赵昚答道:“自然是家产万贯好。更快乐些。”
吴太后又问:“那你觉得皇帝富有还是百姓富有。”
赵昚答道:“自然是皇帝富有。”
吴太后又问:“那你……开心吗?”
赵昚不说话了。确切地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吴太后的问题,说开心吧,毕竟自己是皇帝,是这个国家的主宰;说不开心吧,是皇帝又能怎样,很多事又身不由己。
吴太后见赵昚回答不了,便微微一笑,说道:“帝王者之所以为帝王,是乃万民之拥护也。常言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王就如同船,万民如同江河湖海,没有万民的拥抬就如同江河枯竭,船无法行进,这比覆舟更加可怕。”“历代那些造反者,觊觎帝王的宝座,认为成为帝王就拥有了数不尽的财富。非也……手上权力之大,肩上的责任会小吗?如果完全不顾及责任,这龙椅就坐不了几天。你不快乐也是正常的。”“再看看那些百姓,担柴度日也好,耕田种地也罢,虽是辛苦,却也有小民的快乐。他们不需要为别处的洪涝、干旱、饥荒、瘟疫而烦恼,只要眼前稳稳当当、太平无事。可是官家,你呢,你必须得心系天下,心系万民。稍有不对,千百年之后就会被万人唾骂。始皇帝修了个长城,被人骂了千年的残暴无度;隋炀帝挖了条运河,被人骂了几百年的荒淫无道。难道这两个皇帝就没有可取之处了吗?做了一百件对的事,都没用,只要有一件事做得不对,便是万劫不复。所以,官家,你会快乐吗?”
赵昚听着吴太后的话,心有感悟。他总想做一些他觉得对的事,但是他认为对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对的。就好比始皇帝,他觉得修筑长城是对的,因为可以巩固边防,防御敌人,使国家少受战争之苦。但是修筑长城耗了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外敌还没出现,百姓却已经苦不堪言了;隋炀帝他觉得开凿运河,能加强朝廷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能使南北的商贸贯通起来。但是开凿运河也是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样苦的还是老板姓。到了后来,运河成了搜刮各地民脂民膏的一条道。唐代诗人皮日休还有诗云:“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北伐,这是赵昚一直想做的事,也是他认为对的事。但是不知道这事对于老百姓来讲是不是对的。
吴太后见赵昚双眉紧锁,知道他心中想着她的话,便又道:“帝王降临在这世上,就是来受苦的。帝王比百姓难。百姓犯错,无人过问;帝王犯错,便是千古罪人。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所以难啊……”
赵昚微微抬头看着吴太后,“儿子愚钝,娘娘明示。”
吴太后怜爱地看着赵昚道:“太上皇海上避难时,有白鱼跃入舟中。为抚君心,我就说‘白鱼入舟’乃大吉,太上皇听后自也认为就是。随后便在众将士的护卫下,重返临安,将江山稳定了下来。我当初说这句话的时候,压根就没考虑太多,我只想让太上皇莫要惊慌。到底能不能登陆,我也不知道……”